就业严峻,何不释放“被藏起来的工作”

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否则,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

责任编辑:戴志勇

市场其实有大量用工需求,只是被制度因素压抑住了

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否则,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

 

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最难的,是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

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现在应当重提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主要是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灵活就业在促进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考虑到所谓的“正规性”,就不提了。

就业是派生需求,没有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就业岗位。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哪些地方需要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才能明白为什么灵活就业在帮助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上会发挥大的作用。

最大内需:农民工的城市化

先说农民工就业。由于金融危机,我估计今后四五年外需会下降,至少增长很困难,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只能靠内需。内需在哪里?是以城乡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3)


回复

2013-05-11

完善市场经济才是出路,收起政府这只手打破垄断利益,之后才来谈吧

回复

2009-02-17

我是一个还没毕业的学中文的大四学生,现在在一家做数控的企业做文秘。其实自己本来找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创意文案工作,也很喜欢。但是,因为是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也没有保险什么的,所以感觉不稳定,不敢去。自己还是少了点拼搏精神吧。相信自己的情况也在其他同学身上出现过。

回复

2009-01-14

写的真好

回复

2009-01-12

终归是体制问题,首先得进行政治改革

回复

2009-01-12

对于农民工我不怎么了解,我就说点关于大学生的切身体会。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大学教育方式存在不小的关系,如今这么浮躁的社会没几个学校真正静下心来培养学生。 学校领导要政绩,拼命扩招,开办新专业,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就业。 学校老师想着钱,炒股,做科研项目。比如我们学校的一些什么博士、教授,做项目或许可以说是二流,但是他们的教学简直可以说是“下流”,随便糊弄一下。有些老师甚至自己都不了解那门课。 试想,大学里,从领导到基层老师都在为自己想出路,还能有什么教学质量,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呢?

回复

2009-01-12

大学生的就业现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家现在已经出台的政策基本没有起到任何的引导和舒缓作用,是不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有点问题?看到今年的招聘会和目前刚刚考完的研究生,我们会有啥样的想法?

回复

2009-01-12

就业难?难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回复

2009-01-12

就业难,难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回复

2009-01-12

不能有点问题就想着把政策标准降低,从长远看劳动法是保护劳工的。不能拍脑门就改吧,这可不是什么高招,人民大学教授啊,崩溃

回复

2009-01-12

"在政策上,目前最重要的是给进城务工者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用免费教育留住“第二代”,让孩子能留在城市。孩子不走,就提高了家长留在城市的可能性,真正让他们走出农村,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一直以来都觉得农民工进城的政策有问题,我们太强调城市化,把所有农村人口都弄到城里来是城市化的最终结果嘛?而为什么不把农村建设好,发现农村的商机和农业的科技化,原来提倡下乡,这时候提倡进城,但不要忘了,你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而荒了土地,没有了粮食,甚至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体系出了问题也应该是农民工通通进城的一个后果吧。再来看北京,农民工到城市,相应的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出现了才拍起大腿来,能不能在呼吁农民工进城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应对机制,并加强农村科技投入,北京的人口爆增,根本就不事宜人居住了,发展畸形了,难道各位都没感觉嘛? 能不能别总是单项思维,只鼓励进城啊?

回复

2009-01-11

是不是可以一个大学生创业就可以拿到5万元RMB 要是这样就好办多了

回复

2009-01-11

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

回复

2009-01-10

文章的想法很好、切合当前社会关注的主体,可惜没写好,主要问题在于论据非常脆弱,基本论证混乱,导致其结论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望作者予以修改,并希望编辑认真把关: 1.“最难的,是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何以见得?且他们与释放“藏起来的工作”为啥有必然联系?——开篇就缺乏必要的论据和相关论证 2.通篇出现大量的主观臆断的推论,没有有用的客观数字说话,字数虽多但论证薄弱,象“我估计。。。”,“农民工如果能进入大城市。。。”,“但不能是慈善性的安置,而应当是激励性政策”,“农民工在城市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住房”何以见得??? 3.只有大学生需要创业吗?

回复

2009-01-10

希望您的建议能够进入人大代表的提案,只怕人大代表不懂

回复

2009-01-10

希望您的建议能够进入人民代表的提案,只怕代大代表不懂

回复

2009-01-10

就业制度导向!

回复

2009-01-10

说道内需,不得不提社会保障问题。近几年,住房、教育、医疗价格飞涨,同时间老百姓的工资增长并不多。再加上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有限,因此老百姓日益不敢花钱,这也是国内有效内需不足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国内的内需问题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董老师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某种意义上说,内需问题无解。要提振国内需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要问题是降低政府规模,削减行政开支,建立服务型政府,而非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政府投资必定低效。其次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给民营企业同等待遇。第三降低平均税负水平,要藏富于民,而不是藏富于国家。第四将有限的税收投入到社会保障方面,如住房、教育、医疗等,使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消费。第五建立国民收入增长计划,使老百姓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也迫使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六,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严格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做到以上六条,谈何容易。

回复

2009-01-10

进一步考虑,为什么资方给劳动者的工资很低,实际上这并不简单。前面所说的法律上限制不严,并且执行了效率很低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来看,资方也不得不如此。这里所说的资方主要指民营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百分之七十的就业,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国营企业由行政赋予垄断,说是竞争实际上并没有竞争,典型如中石油中石化一看便知。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不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另一方面,中国的税负很高,百分之17增值税,百分之25所得税,以前所得税是百分之33。何况民营企业还要考虑到不计其数的隐性成本。一面受排挤,一面税赋高,因而偷税漏税与刻意压低劳动者工资与延长劳动者时间就不可避免了。

回复

2009-01-10

敝人才疏学浅,并非经济科班出身,说的对于不对还忘大家见谅。实际上我认为董老师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又似是而非。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正是针对中国资强劳弱的现实情况,适当偏向劳方本无可厚非,何况考虑到设置了如此之多的例外情况与实际中法律的执行效率。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劳动者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应有的保护,而董老师就开始担心新劳动合同法给资方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就如同一个人还饿着肚子就劝其不要多吃一样,容易使人怀疑是别有用心。与董老师所说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劳动者保护不够,所以资方得以肆意压低劳动者工资,以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市场。因而才导致了中国经济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第一,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由于强制结汇制度,使得国内流动性泛滥,引发通货膨胀,这是次贷危机以前的事。当然,再过几年,爆发恶性通货膨胀也未可知。第二,工资在GDP中的占比日益降低,目前维持在百分之十一到十二之间,绝大部分国民收入转化为资本与存货,这才是国内消费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第三,企业能够压低工资提高竞争力,就不会再投资于技术创新,不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少数如华为等企业做的不错。

回复

2009-01-10

就业问题或将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工作就是创造,不工作只有消耗,谁来创造又怎么消耗,需要积极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