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用谁负责”, 整体改造困境重重

“外面越修越高,我们居民区反倒成了低洼,”韩守禄说,“洪水当然朝我们这里淹。” 
济南样本

  “7·18”雨灾后,一张照片开始在网上流传:济南市排水总公司的牌子几乎浸在水中,公司门口垒着半人高的沙袋,以抵挡街道上的积水。
  济南人在用“大水冲了龙王庙”的黑色幽默,表达他们对市区排水系统的不满。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多名市民淹死在这场暴雨中,史上罕见。7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防汛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也不得不承认,“济南市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存在不完善问题。”但他同时认为这并非主因,“再完善的下水道也无法承受如此强度的降雨。”
  这次降雨确实“太强”了。暴雨倾泄中,人们惊恐地发现,市区街道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居然一一被翻涌而上的积水顶开。先前进入排水管道的雨水,重新涌回地面,加入了汹涌的地面洪流。
  “当天主要靠地表径流泄洪,”一位市政工程人员解释说,“地下管道基本上瘫痪。”这位工程人员还透露:目前济南地下的排水管线,口径不一、标准不一,老的“上百年”,新的“正在铺”。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市政部门也难以清晰掌握目前市区地下排水管道的详细结构。
  普通的市民则对地下排水的混乱有直接感受。几乎所有的市民都会提到,济南一遇降雨,必然积水;雨一大,甚至会阻碍南北交通,因为“隔断市区东西的铁路线沿线桥洞肯定积水”。
  68岁的水屯路居民韩守禄一抱怨起来就情绪激动:水屯路旁小区年年必被水泡,区别只是水线高度不同。7月18日,外面路上积水到膝盖,他家小区内积水就到胸口,所有一楼住户家中成了澡塘。
  韩守禄回忆,水屯路以北曾经是一大片稻田和荷塘,起到泄洪作用。但随着近年来的开发,田地被陆续征用,而荷塘被填埋,建起了一片建材市场。“外面越修越高,我们居民区反倒成了低洼,”韩守禄说,“洪水当然朝我们这里淹。”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北坦等老城区低洼地带棚户区。在蓬勃兴旺的城市建设中,地下排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位建筑公司员工透露,在修建新的商住楼盘时,很少考虑雨水排泄通道——仅仅将生活排水通道做好,再接入原有的市政排水管道就算“完工”。
  市区排水最终都汇集到城北的小清河。由于淤积及城市建设,小清河排水能力呈降低趋势,据媒体报道,18日当晚7点多河水就外溢进城。济南市城管局一位负责人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承认,“按规定,省城市区的河道防洪标准应为百年一遇,但除西泺河与小清河的设计排洪能力能够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他的标准都很低。” 
  济南本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城市,小清河支流原本遍及城区。但随着近年城区建设,河道棚盖改为建设地块非常普遍。地面积水直接排入河流的渠道因此减少,又间接给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地下排水系统增加了负担。
  济南市政规划部门并非没有考虑过暴雨排洪问题。市内的多条南北走向街道的设计就带有泄洪意图。例如泉城广场附近的县西巷,就担负着将洪水从广场低洼地带向北疏导的作用。
  但类似的设计基本上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济南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规定:“各区市政养护部门在市城建局领导下,负责本区规划范围内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凡属单位修建的公用或专用排水设施,以及单位经管的住宅区和里巷内的排水设施的维护,均由单位负责。”在这种“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体系下,排水系统的整体改造几近奢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