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折戟“海沧计划”
责任编辑:刘小磊
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于2008年10月逝世后,台湾一家著名报纸在介绍他的传奇人生时,特别提到他晚年在大陆创业时遭到的一次重大挫折:“王永庆打算到大陆打造石化王国,也就是‘海沧计划’,却被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阻挡。”由于过去缺乏对“海沧计划”的报道,一般人对此大约不甚了了。
当年王永庆筹划“海沧计划”时,有关领导决定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的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负责“海沧计划”的前期工程建设。我当时担任新兴公司总经理,因而在一段时间内,与王先生曾有频密的交往。他当时的言谈举止和一些趣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事情虽然过去了18年,却往事历历,宛如昨日。
王永庆偕夫人李宝珠女士和几名助手是1989年12月从海外辗转来到北京的。此前两年,台湾当局虽已宣布允许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但对王先生这样在台湾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大陆却依然是禁区。所以,他是秘密来大陆的。这是他首次到大陆来。他被安排入住钓鱼台国宾馆12号楼。中央领导人对他的大陆之行极为重视,邓小平亲自会见,听取他对大陆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乙烯工业的意见,并设宴款待。邓小平认为他的经验和意见极为宝贵,指示有关部门组织一个内部报告会,要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参加,请王先生谈谈他对大陆经济建设的意见。
12月4日,我受命去钓鱼台宾馆拜访王先生,向他介绍了新兴总公司的基本情况。初次见面,他十分客气,却又毫无矫饰,顿时令人产生一见如故之感。他听得十分认真,并不时提问。当他了解到我们下属100多个大型厂矿,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施工队伍,不但在国内声誉卓著,而且还曾在国外承建重大工程,尤其长于修建各种输油管线、油料仓库、大型油罐容器,而且有这方面许多器材的制造能力时,他恳切地说:“我对解放军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仰慕已久。将来我们的建设项目,一定要请军队企业参加给予支持和帮助。”他约我两天后的下午再作进一步的交谈。
两天后我应约前往。这时王先生刚从外面回来,他向我解释:“我到人民大会堂参观去了。”
我诧异地问:“您不是已经去过人民大会堂了吗?”“是的。可是这人民大会堂实在太宏伟了!所以我还要再看一次。我一直在想,这么大的工程,以大陆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实在不可思议!”
我向他解释:当时大陆人民确实有一股冲天干劲,而且在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苦干加巧干,什么奇迹都会出现。随着人民大会堂的建成,还锻炼出一支坚强的施工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像中共中央常委、原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和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王先生不住地点头,嘴里还连连说着:“不可思议,实在不可思议!”快到用餐时间了,我要告辞,他一定留我共进晚餐。
在进餐中,王先生谈兴甚浓,他先讲了自己的创业历史,最后讲到他在大陆创业的宏伟设想。他说,他想先在厦门的海沧半岛建一个以生产乙烯为主要产品的大型石化工厂,以后再逐步扩大投资。
我问道:“海沧半岛地域不够广阔,以后发展空间可能受限,为什么没有考虑去海南岛呢?那里沿海有大片荒地,又有洋浦、八所那样的天然良港,条件岂不比海沧更好?”
王先生解释说:“我们中国这么大,单就石化工业来说,像我计划修建的这个项目,虽然规模不小,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办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要起一个示范作用,为大陆发展石化工业提供经验,培养人才,希望中国石化工业很快能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这方面,海南就不如海沧了。”
王先生又说,他还想建一所有3000个床位的医院,所以这次他把台湾长庚医院的院长经昭雄也带了来,进行一些初步考察。他说,建设这个医院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才,提升大陆大型医院的管理能力。医院建成3年之后将无偿移交给大陆有关部门。不知为何,王先生的这一计划当时未得到积极回应。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福建省、厦门市对海沧计划都很支持,希望早日上马。但是这样一个耗资几十亿美元的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双方议定:在做好准备工作后,争取次年四五月间共同到现场进行一次勘察。
1990年4月,总后勤部在厦门召开有各大军区后勤部长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总后勤部部长赵南启上将会同福建省和厦门市领导预先去海沧半岛进行了勘察。海沧半岛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半岛东北部与厦门仅隔一条宽约1公里的海峡;其东南部分地势平缓开阔,而且居民不多,只有几个不大的自然村落;半岛陆上交通便利,除公路外,修铁路也很容易,半岛最远处距鹰厦铁路只有十几公里;半岛沿岸海域最深处达14米,可建良好的海港、码头。这里确实是建设大型企业的理想场所。
4月底,王先生秘密抵达厦门,入住一家军队宾馆。这年他已是74岁高龄。海沧半岛与厦门岛虽然一衣带水,但是,当时却无桥梁连通,从厦门乘汽车去海沧半岛需绕道几十公里,到现场勘察又要爬山走路,又值王先生身体不适,大家都劝王先生不要到现场去了,有他的家人和助手去就可以了。但是,他却坚持要去。5月1日清晨5点半,他和省、市以及军队方面的有关人员,同乘一辆中巴,直奔海沧半岛。大家对计划修建码头、厂房、仓库、发电厂的地方都作了仔细勘察,边看边议,当场拍板。王先生对海沧各方面的条件都深感满意。他决定把“三通一平”和厂房、仓库修建都交由军工承担。王先生又交代他的随行人员:抓紧把施工图纸准备好,尽快交付我们。他说:“收到图纸后,请你们结合实际,很好研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先把存放物资器材的仓库和一些加工厂建起来,将来许多施工器材和设备配件可以就地加工,这样能节省不少资金。希望你们以军工的质量和速度,先把这些项目建好。”回到厦门,王先生再次同我们就工程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谈;次日中午,王夫人李宝珠女士代表王先生宴请大家,感谢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5月3日,王先生乘有关方面安排的专机飞离厦门。
一个月后,海沧计划前期工程图纸运抵厦门。我同新兴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赶赴厦门,从先期抵达厦门的王永庆先生的驻京代表佘汉民先生手中接过这批重达十多公斤的图纸,并作了初步研究。6月3日,我们同佘汉民先生带着图纸再次到海沧进行了校勘。
6月13日,王永庆再次秘密来到北京,仍住钓鱼台国宾馆。抵京次日下午,他便约我面叙,并留我共进晚餐。此后,我与他又曾多次会面,每次相见都给我留下了愉快难忘的回忆。这期间,我们曾在落成不久的公司大厦宴请王先生一行。王先生不喜应酬,尤其因为他是秘密来京,除中央领导人的宴请之外,对一些单位的这类邀请他都婉言谢绝,却欣然出席我们的宴请。赵南启部长也出席宴会。席间宾主亲切交谈,无拘无束。王永庆先生谈了他几次来大陆的一些印象感受,既有赞扬,也有善意委婉的批评和建议。
有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估计王先生在台湾和国外可能不易吃到熊掌这道传统名菜,为了表示对王先生的敬重,我们特意上了一道“红烧熊掌”。王先生用筷子指着这道菜,面带笑容恳切地说:“熊掌确实是难得的美味,过去我也没有吃过。不过,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以后可不能再吃了。”
王先生这次共在北京住了9天,中央和国务院多位领导曾与他会面,对他热心大陆经济建设的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然而,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着手组织施工队伍,准备上马开工之时,王永庆在大陆正在进行海沧计划的消息传到台湾,引起台湾领导人李登辉等人的极大恐慌。他们惟恐王永庆的行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台湾的企业家纷纷仿效,打破他们“一边一国”的迷梦,于是使出种种手段,使王永庆难有作为。王先生虽然奋力抗争,却始终无法冲破台湾当局设置的重重樊篱,不得不将计划搁置。
王先生虽然遭此挫折,却并未消沉退缩。他在海沧半岛建化工厂的宏愿虽遭破坏,但以后他还是在那里建成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医院。这是对台独势力倒行逆施的有力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