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这已是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的第三个春节。一如往年,我们在本期呈现“记者过年”的专题。
如果用新闻视角去观察寻常生活,你会发现,周边的人物与故事会变得有趣,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细节往往勾连着大社会的背景。有的记者嫁了,决定来自两个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会议;有的记者家庭聚会,一盘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风俗差异;有的记者回村拜年,亲情的牵动来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规;有的记者原地过年,忆起的是禁炮令前的乡镇爆仗市。
这是记者与读者的奇妙相会,它不是来自新闻现场,而是来自生活缝隙里。
如果用新闻视角去观察寻常生活,你会发现,周边的人物与故事会变得有趣,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细节往往勾连着大社会的背景。有的记者嫁了,决定来自两个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会议;有的记者家庭聚会,一盘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风俗差异;有的记者回村拜年,亲情的牵动来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规;有的记者原地过年,忆起的是禁炮令前的乡镇爆仗市。
这是记者与读者的奇妙相会,它不是来自新闻现场,而是来自生活缝隙里。
查看全部
记者过年
-
我是不是小镇做题家?丨记者过年
-
老人省吃俭用,却为保健品一掷千金丨记者过年
与我分隔两地,“小李”没少帮忙照顾母亲。她对小李心怀感恩,这才买了几千元的磁石项链和护腰。 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很多老人选择不告诉儿女。 -
爆仗市和“大白皮”丨记者过年
我小时候胆子曾经极小,母亲常笑我,说我那时买了爆仗,自己不敢放,找别人代我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村里盖起了18层住宅楼丨记者过年
要启动项目,就得先支付村民鱼塘和土地的补偿款,每亩每年1400元。资金从哪里来?后来,姑父决定自己垫资三百多万,一次性付清了村民5年的补偿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重逢在大年初一的客家祠堂丨记者过年
工作后,亲朋好友们把寒暄时“考博士”的客套话换成“今年讨老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里只在大年初一回到村子,祠堂的短暂重逢,是我们一年中的唯一交集。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网络编辑|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