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这已是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的第三个春节。一如往年,我们在本期呈现“记者过年”的专题。
如果用新闻视角去观察寻常生活,你会发现,周边的人物与故事会变得有趣,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细节往往勾连着大社会的背景。有的记者嫁了,决定来自两个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会议;有的记者家庭聚会,一盘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风俗差异;有的记者回村拜年,亲情的牵动来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规;有的记者原地过年,忆起的是禁炮令前的乡镇爆仗市。
这是记者与读者的奇妙相会,它不是来自新闻现场,而是来自生活缝隙里。
如果用新闻视角去观察寻常生活,你会发现,周边的人物与故事会变得有趣,沉淀于小家庭里的细节往往勾连着大社会的背景。有的记者嫁了,决定来自两个家庭囿于疫情的云端会议;有的记者家庭聚会,一盘菜里端出的是地域风俗差异;有的记者回村拜年,亲情的牵动来自祠堂祭拜的古老族规;有的记者原地过年,忆起的是禁炮令前的乡镇爆仗市。
这是记者与读者的奇妙相会,它不是来自新闻现场,而是来自生活缝隙里。
记者过年
-
我是不是小镇做题家?丨记者过年
-
老人省吃俭用,却为保健品一掷千金丨记者过年
与我分隔两地,“小李”没少帮忙照顾母亲。她对小李心怀感恩,这才买了几千元的磁石项链和护腰。 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很多老人选择不告诉儿女。 -
爆仗市和“大白皮”丨记者过年
我小时候胆子曾经极小,母亲常笑我,说我那时买了爆仗,自己不敢放,找别人代我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东北人重金置办三亚房产, 为了在“第二故乡”过冬丨记者过年
春节期间,三亚小镇很少放晴,这恰好抑制了过剩的阳光与燥热。东北人阿兰买下的房子,不远处就有沙滩,望向大海,白天船影重重,夜晚灯光点点。阿兰觉得“心旷神怡”。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四川公公以为备了“国酒”,结果我拿出了“果酒”丨记者过年
这是我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双方父母来到我们广州的新家一起过年,本以为能在岭南过一个温暖的年,没想到却遇冷冬。出乎意料的是,浙江和四川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发生碰撞,留下了很多有关柴米油盐的珍贵回忆。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流动中的春节丨记者过年
后来长大了一点,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到那个陷入了时间循环的马孔多小镇,我总会想起故乡。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重逢在大年初一的客家祠堂丨记者过年
工作后,亲朋好友们把寒暄时“考博士”的客套话换成“今年讨老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里只在大年初一回到村子,祠堂的短暂重逢,是我们一年中的唯一交集。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村里盖起了18层住宅楼丨记者过年
要启动项目,就得先支付村民鱼塘和土地的补偿款,每亩每年1400元。资金从哪里来?后来,姑父决定自己垫资三百多万,一次性付清了村民5年的补偿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超级体育迷妈妈的北京云冬奥之旅丨记者过年
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在首都北京过年,我妈在整座城市寻找冬奥元素。“离举办冬奥会的地方这么近了,也没亲眼看看现场。”她有些遗憾。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当老家出现一例新冠病例丨记者过年
从1月27日上午通报确诊1例病例到1月29日通报区域核酸检测完成,我的家乡用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这次突发事件的处理,随后大家就无缝衔接投入到热闹的春节气氛中。 -
当父亲成了基层防疫工作者丨记者过年
除夕当天,父亲从单位回家了。见到我,第一句话便是呵斥:“你搁这儿瞎溜达啥啊,核酸做没做啊,回来跟社区报备了没有?” -
当我们谈论“年味变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丨记者过年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爸妈在“云端”把我嫁了丨记者过年
在相互理解体谅的温情之下,镜头放偏了、画面太暗了、语音延时听不清等“小瑕疵”,都没给特殊的线上会面带来影响,双方父母就在“云端”首肯了这门婚事。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失望的春节档丨记者过年
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考虑到2022年春节档的票价如此离谱,真还不如去新开的环球影城玩一天。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0日《南方周末》) -
虎年春节的潮汕,没有“营老爷” 丨记者过年
祭拜,是潮汕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围绕这些“老爷”的诞辰、忌辰,在每年正月,各村组委会还会专门举办盛大的“营老爷”活动,声势浩大。 只要参加了工作,就要给长辈、家族里的小朋友,或者是来拜年的小朋友发个红包,有不少朋友调侃,在外辛苦挣钱,回家过个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老家的人,似乎也不太关心国际话题,坐下来谈论的都是家里长短、姻缘孩子,不喜欢常常总结、提炼或感慨,只在乎你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吃到什么独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