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闭环”前后:北京冬奥志愿者如何炼成
大多数申请人没能等来成为赛会志愿者的机会。2021年10月,北京冬奥组委在给志愿者申请人们的信中写道,根据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了赛会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入选者绝大部分为京冀两地高校的师生,此外还有医生、技术工作者等专业人士。
经常要与外国记者打交道的贾婧枭,接受了有关国际新闻媒体现状的培训。来自北京急救医疗部门的老师会教授志愿者AED除颤和心肺复苏技术。各个国家有什么文化禁忌在授课范畴之内,防疫规范是一门单独的课程。
各国代表团选手和志愿者交换徽章,曾是一项“传统节目”。本次冬奥会为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在冬奥村新设了一面徽章交换墙。代表团成员将自己的徽章挂在墙上,再取下墙上的另一枚徽章,就算完成了交换仪式。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谭畅
拿着96小时内两次核酸阴性的报告,带上冬奥会制服和洗漱用品,坐在窗户紧闭的志愿者专用大巴车里,行驶在北四环的冬奥会专用车道上,2022年1月24日清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研二学生贾婧枭与其他志愿者们一起进入了北京冬奥会的闭环。
这是贾婧枭正式成为北京冬奥会专业志愿者后,第一次来到自己服务的场馆——“冰立方”。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她会在冰立方的媒体工作间为前来报道的外国记者提供包括翻译、咨询、网络、指示等各项服务。
“一开始我一直在媒体工作区活动,没见到‘冰立方’的比赛场地,但从26日开始,我们就开始熟悉场地,与其他区域的志愿者相互配合、预演提问了。”1月26日,贾婧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个由“水立方”改建成的运动场馆,将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项目。根据国际奥委会通用的分区规则,身为新闻运行助理志愿者的贾婧枭有所属的注册分区,要在岗位上履行职责,不应随意在场馆走动,赛时无法亲临现场,只能通过记者工作间的电视观看比赛。
贾婧枭介绍,加上场馆运行团队P类人员(国家(地区)奥委会类别人员)、志愿者、合同商等在内,整个冰立方大概有1700多名工作人员。作为志愿者的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据媒体报道,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将有近两万名志愿者在闭环内的39所场馆和冬奥村里,服务各国代表团、媒体工作者和各项赛事,为他们提供语言、生活、工作向导等各方面服务。
奥运志愿者的雏形,可追溯至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一些不图物质回报的人参与了奥运会组织的外围工作;到了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6703名由商人、教师、家庭主妇、学生等不同背景人群组成了第一支正规志愿者团队,至此,奥运会志愿者被正式纳入奥组委会工作计划。
当时间来到2022年,由于新冠肺炎的防疫要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们的组成、培训和工作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某种程度上,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被称为“奥运赛事的成就者”。这届主要由京冀两地高校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一环。
“如果运动员没收到礼品包,你会怎么处理?”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三的学生包怡茗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大一刚入学起,自己就为冬奥志愿者做准备了。“报名通道一开启,我就报名了通用型志愿者。”
2019年12月,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球招募20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