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尔:一位公共哲学家的诞生

迈克尔·桑德尔,我们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哲学家,他是如何脱茧而出的?

在他从公平、正义、尊严等政治、道德哲学角度深度剖析美国当下社会危机的新作《精英的傲慢》引进中国后不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对他做了视频连线专访。

发自:杭州

责任编辑:雨僧

▲2012年6月1日,约14000人来到首尔延世大学观看桑德尔的演讲  图/受访者提供

1971年,洛杉矶西部帕利塞德区,18岁的迈克尔捧着一个饰有漂亮蝴蝶结的白色礼盒,走向一栋位于悬崖的豪华住宅。

他长着一头深色卷发、身材纤细,是帕利塞德高中的学生、校学生会主席、辩论队的辩手。白色礼盒里装着一袋6磅重的软心果汁糖,还有一封邀请信——邀请时任加州州长罗纳德·里根来他就读的中学参加一场公共辩论。

在州长住宅的私家车道入口处,他看到一个岗哨,州警们牵着几头大型德国牧羊犬来回走动。当时正是越战时期,美国西海岸成为反越战运动的大本营。里根是公开支持越战的强硬分子,因此经常成为反战大学生们抗议、袭击的对象。

州警们狐疑地打量着这个面孔稚嫩、身体明显还未完全长成的男孩,盘问他的身份和来意,反复检查礼盒,把里头的糖果袋上下左右来回按压。确认没什么问题后,终于给他放行。

迈克尔走向大门、按了门铃,彬彬有礼地介绍了自己的来意,留下了那个已被蹂躏得变了形的白色礼盒。

几天后,帕利塞德高中接到一个来自州长办公室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们,里根州长决定接受邀请来参加公共辩论,和中学生们就一些彼此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唯一的条件是,事先不得对外公布这一消息——因为他们担心附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激进大学生会跑到现场丢鸡蛋、砸西红柿。

少年迈克尔美梦成真了!

想打败未来总统的少年

邀请里根州长来中学参加公开辩论的念头,源自迈克尔·桑德尔当时对时政和辩论的狂热。当时,他是学校里很厉害的辩手,对自己的观点和辩论技巧非常自信。

州长里根一家也住在帕利塞德区,他当时是来自共和党右翼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而迈克尔和帕利塞德高中的学生几乎清一色持左翼立场,和他们的州长在所有重大问题上观点迥异:从越战,到联合国,到年满18岁是否应该拥有选举权等等。

“我当时很确信自己能够把他辩倒、说服。”他大胆地给州长办公室寄去了一封邀请信,大意说——他所在社区的中学生们在很多问题上和他有观点分歧,现在有一个公开辩论的机会,他们很荣幸能聆听他的想法和意见,和他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信件寄出后,石沉大海。

一天,迈克尔的母亲在阅读杂志时,读到一则报道说里根州长爱吃软心果汁糖。他忽然有了一个主意,立刻跑到糖果店去买了一袋6磅的软心果汁糖,把它装进一个白色礼盒,打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之后的故事就像开头那样发生了。在预定公开辩论的日子,里根如期而至,出现在帕利塞德高中的礼堂里。在2300多名高中生面前,迈克尔和未来的白宫主人展开了观点交锋。

迈克尔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向对手抛出了精心准备的“炸弹”。然而,他发现自己一点都没伤到里根,甚至连“拳击手套都没碰到他”。对他抛出的每一个咄咄逼人的问题,里根都以一种优雅、带着轻松幽默感和富有条理的方式回应。辩论进展到开放现场提问的环节,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尽管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和州长观点不同的,但是,里根对每一个问题都以一种令人吃惊的、令对手迅速瓦解武装的方式给予了回应。

▲1971年,18岁的桑德尔和里根辩论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18岁的高中生挑战了未来的白宫主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鹰派、一个即将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人物。

对这位未来的哲学家而言,这将是他人生诸多高光时刻的一个序幕。

故乡明州的公民传统

中学期间,迈克尔·桑德尔是一个内敛、同时非常活跃的学生,他是学校的优等生,热衷参加校内公职竞选,喜欢辩论,担任过班委会主席、学生会主席。他后来把始于少年时期的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和关切,归因于故乡明尼阿波利斯公民传统的潜移默化。

1953年,迈克尔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犹太裔家庭,在该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市郊区的霍普金斯长大。采访中,他向我总结如何保持谦卑的秘诀之一:数算自己的幸运,其中一条是“从小家境优越”。而来自家庭的信仰传统,则为这颗年轻的心灵提供了一个伦理的框架。

明尼苏达州是北美新大陆最早的殖民拓荒地之一,长久以来就有着对政治“古怪而活跃”的热情。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美国大选,明州选民的投票率高达77.3%,居全美第一。作为该州政治文化中心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有着浓厚的公民参与传统,曾出过一大批活跃于美国政坛和公共生活、同时又特立独行的标杆人物。

小迈克尔喜欢打棒球,是社区少年棒球队的成员,他很享受场上场下和伙伴、邻居、市民们一起为球队的精彩表现合力欢呼的时光。因此,他从小就自觉是社区核心成员的一份子。这后来成为他哲学思想的底色——强调和社群、共同体的连接,认为“共同的善”(common good)要优先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桑德尔13岁时,他们一家搬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这是一个繁华喧闹、人来人往、流动频繁的大都市,被迈克尔后来描述为文化上是“个人原子化的,无根的”,迥异于明尼阿波利斯。但在当时,这个13岁孩子的最大悲伤是,从此他得在远处支持他心爱的家乡棒球队——明尼阿波利斯双子队。

桑德尔一家住在洛杉矶西部的帕利塞德区,这里面向太平洋,风景宜人,自1920年起就是著名的富人区,许多医生、律师、企业家、政要和社会名流都选择定居于此。迈克尔先后就读于当地的公立学校——帕利塞德初中和高中。

在精英子弟云集的帕利塞德高中,校方奉行“优绩至上”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紧密跟踪,并进行分类。AP课程班(类似中国的快班或跳级班, 学生修高级课程,可取得大学同等程度课程的学分)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被安排在一起上课。同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