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拍到野化放归大熊猫“小核桃” 三年过去它很好

今天(6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公布最新DNA对比结果,证实2021年11月底四川都江堰龙池镇国有林区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为2018年12月27日放归的圈养大熊猫“小核桃”,这是首次在野外拍到“小核桃”。

2021年11月,四川都江堰国有林场在野外监测工作中,从红外相机中发现野生大熊猫的宝贵影像。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工作人员仔细辨认,疑似为2018年在都江堰龙溪-虹口保护区放归的大熊猫个体。此后,熊猫中心派出专家团队前往现场勘验,在海拔1346米安放红外相机点位附近发现了大熊猫采食箬竹和卧穴的痕迹,并采集了粪便样品作进一步检测。通过从粪便中提取DNA,采取非损伤性取样的DNA个体识别法,经过科研人员比对,确定这只5岁多的雌性大熊猫正是2018年放归的“小核桃”。

熊猫中心专家黄金燕表示,2018年12月“小核桃”在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放归,就一直对它进行跟踪监测,根据收集的GPS项圈数据分析,“小核桃”在野外有了自己的领地,夏季最高活动点位在海拔3000多米,冬季最低在1300多米,能进行长距离迁徙移动,完全适应了野外生态环境。

图片说明:蓝色圆点为“小核桃”放归地,红色三角为此次发现地,绿色圆点为GPS项圈活动定位点。

放归大熊猫佩戴的GPS颈圈,是目前获得大熊猫野外活动数据的重要途径,因颈圈的大小和电池电量有限,一般在1-1.5年后就会自动脱落。项圈脱落后,科研人员会综合分析之前收集的数据,继续追踪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并根据在野外采集到的粪便,进行DNA鉴定,以及采食竹子等数据分析,判断大熊猫的生长情况以及活动范围。去年5月,熊猫中心拾得了“小核桃”脱落的颈圈,分析了数据,了解了它在野外的生存情况。此次从拍摄到的影像片段上看,“小核桃”体态圆润、活泼可爱,有嗅闻行为,说明其在野外生存状况良好。

背景资料:

2018年12月27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琴心”“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这是史上首次在成都片区放归人工圈养繁育的大熊猫。两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后,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组成的监测小组对它们进行跟踪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开展野外研究。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成功野化培训并放归了11只圈养大熊猫,目前9只生存良好,为小相岭山系和岷山山系大熊猫野生小种群复壮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的经验和成果将广泛运用于后续的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中,促进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大熊猫重引入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我国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事业。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