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医保助销量,争议何时休
2021年医保谈判中,“九期一”降价66.92%进入医保目录,在成本上挤进了主流赛道。不过这款药物从原理机制到临床数据,皆萦绕着争议。
“九期一”国际三期试验的领头人Jeffrey Cummings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将一种药物推向三期临床的决定是由赞助企业做出的,一般来说,只要药物被证明安全,药监部门就会批准三期临床的进行。
未来,如果“九期一”依靠医保放量,有望获得宝贵的真实世界数据,就能为其所宣称的疗效提供进一步证明。而在开展真实世界研究以及推动更大规模的国际临床试验这两点上,绿谷制药与它的反对者们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少有一款药物能像甘露特钠胶囊一样(GV-971,商品名“九期一”),即使上市两年,仍能持续撬动公众的关注。
2022年1月1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新药——“九期一”首张医保处方在上海瑞金医院开出。此前,2021年12月初,《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公布,“九期一”被首次纳入目录,价格由原每盒895元降至296元。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症“。主流科学界认为,脑内过量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数据,目前中国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全球之首。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AD药物只有6款,大多针对轻中症,且不具备逆转疾病发展的效果。这意味着,现阶段的AD仍是不治之症。
比起60%多的价格降幅,公众的热议更多聚焦于“九期一”入选医保目录一事——这款药物从原理机制到临床数据,皆萦绕着争议。“九期一”由绿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谷制药)研发生产,2019年12月上市。
“九期一”纳入医保不久,2021年12月14日,曾连番炮轰“九期一”的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一场名誉纠纷官司中胜诉。与他对簿公堂的是“九期一”的发明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此前交锋中,饶毅称从没见过类似“九期一”这样同时存在多个作用靶点缓解一种疾病的药物。耿美玉则回应称,已上市的药物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
科普博主李冬则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自己并不信任“九期一”所宣称的“脑-肠轴”原理机制。“过去专门针对Aβ和Tau蛋白这样精准的靶点都失败了,‘九期一’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大脑就更剑走偏锋了。”
目前,“九期一”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这意味着“九期一”将获得样本量更大、更具多样性、更为海外药审机构所接受的临床数据,其结果将有望为这场持久争议画上句号。
抓住救命稻草,上市曾“卖断货”
陈翠姥姥的症状是从记性不好开始的。2017年,68岁的她被儿女们从农村接到城市生活,很快开始记不清老家亲戚们的名字,接着,语言表达能力也开始退化。她开始失眠,深夜会突然用床单打包衣物,作势要出门。再后来,她开始变得暴躁,操着脏字骂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AD的前兆,患者会经历一段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时光。从MCI到正式诊断为AD,分界点在于患者是否开始失去独立生活能力。唯有病程进入了轻症,患者才能得到AD药物的处方。
现有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之一来自病人脑内Aβ的不断沉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