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创新药研发应避免“扎堆”

现在,我们是时候推动国产创新药继续努力向新药研发的更上游“发力”了,不能满足于“me too,me better”的“跟随式创新”新药研发,而是要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first in class”——全球首创的一类原研新药,需要有更多药物研发新机制、新靶点、新策略、新技术的发现。

中国的一些创新药研发还是具有它的特点和优势的。中国研发的新药到美国申报、上市,也关系到美国人的用药选择空间和医药市场发展,部分政客想要“脱钩”也没那么容易。即使在投资受到挤压、学术交流遇到阻碍等背景下,仍有一些药物获得了境外投资,或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上市。

现在研发的激烈竞争,将来就可能变成市场的拥挤,投资者需要有更理性、更长远的研发和投资理念与眼光。

责任编辑:曹海东

中国的新药研发进展非常显著,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视觉中国/图)

毫无疑问,2021年是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的“井喷”之年。仅2021年1-9月,审评通过的国产创新药就达27个,超过了2020全年创新药审评通过的数量。

而在实现“从无到有”的飞速崛起后,国产创新药正在迎来“从有到优”的进阶考验。面对大量拥挤在PD-1等热门研发赛道上的创新药企业,如何减少重复和资源浪费,如何促进原始创新、实现“first in class”新药(全球同类首个原研新药)“零的突破”,是摆在中国医药创新行业人士面前的必答题。

为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研发理念,促进抗肿瘤药科学有序的开发,2021年11月15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明确提出:研发决策需顺应动态变化的临床需求,及时终止不再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研发,或改变研发策略。

针对国产创新药物研发的前进方向,“出海”之路需应对哪些难题,企业如何获得合理利润维系创新动力等问题,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作为“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亲历者与见证者。

2020年12月4日,武汉,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 (人民视觉/图)

新药研发能力跃居全球第二梯队前列

南方周末:从全球来看,中国的新药研发能力目前处于怎样的水平?

陈凯先:根据世界著名咨询分析机构麦肯锡201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医药创新研发水平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第三梯队是中国、韩国、以色列、印度。2018年和2020年,麦肯锡又相继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第二梯队并处于前列的位置。

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