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藏书羊肉汤,我原谅了没有暖气的江南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熬。在旧时,北方人屋里有火炉,南方人没有;现今,北方人屋里有暖气,南方人也没有。可一碗滚烫鲜香的藏书羊肉汤下肚,一股暖流从头滚到脚,忽然之间,我便原谅了没有暖气的江南。

责任编辑:杨嘉敏

说起苏州的“蘇”字,下面一鱼、一禾,生动形象体现了这是一个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既是鱼米之乡,苏州人对待吃,也绝不含糊。也只有把小日子过得精致的苏州人,才会一年四季跟着时令忙“食事”,久而久之,这份对吃的执着,渐渐渗透到苏州人的骨子里。立秋过后,水八仙、鸡头米陆续上市,西风响起,大闸蟹粉墨登场,冬意渐浓,就成了藏书羊肉汤的主场。

苏州人的冬天,是从一碗藏书羊肉汤开始的。过了深秋,姑苏城里大街小巷,但凡能闻着羊肉飘香,店门头无疑都悬着“藏书”招牌。在外地人看来,苏州人忒矫情,连给羊肉取个名字都带个“书”字。其实,藏书只是太湖之滨、穹窿福地的一个小镇,藏书镇本土不大批量产羊,只因镇上农民烹得一手好羊肉,调得一手好羊汤。

耦园积雪 (视觉中国/图)

早在明清时期,每到冬天农闲时分,藏书镇的农民就开始宰羊烧肉,挑着羊肉食担叫卖或沿街摆摊,以图挣一份外快贴补家用。“羊汤勿鲜勿要铜钿”打出了藏书羊肉的底气,食客纷纷慕名而至。当副业变成主业,主业发展为当地产业,藏书老街上开出一家家售卖羊肉的固定店面,俗称“羊作”。《吴郡岁华纪丽》中这样描绘它的昔日盛况:“就食者侵晨群集,茸裘毡帽,扑雪迎霜,围坐肆中,窥食,探庋阁,以钱给庖丁,迟之又久,先以羊杂碎饲客,谓之小吃。然后进羊肉羹饭,人一碗,食余重汇,谓之走锅。专取羊肝脑腰脚尾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