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在2008经历成长
从“垮掉的一代”到“鸟巢一代”,这群在2008年刚刚被认为举行了“成熟礼”的年轻人,也将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经济寒冬。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这一代人早已经习惯了中国的高歌猛进。一些更年轻的“80后”则更麻烦一些,比如2009年即将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
责任编辑:曹筠武 朱红军 实习生陈伊玮
对于“80后”,2008年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正名”,它让“80后”从一些现在被认为有失偏颇的悲观评价中“挣脱”出来。虽然“挣脱”来得稍显突然——这让主流舆论一开始有些迷惑——不过最终双方都愉快地接受了它。
没有什么比一代人的“突然转变”更令人惊讶了,但说“突然转变”却并不准确,流行的论断是:这些身为父辈的主流公众之前并没有发现“80后”隐藏的特质。或许,“80后”自己一开始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
这对主流舆论来说,难免有些如释重负和惊喜的情绪;而对于“80后”,则是一种陌生但一直期待的社会认同的实现,好比他们在2008年所要求实现的西方世界对当下中国的客观认同一样。
事实上,在这一年的开始,对于“80后”的观感,主流舆论还未有任何改变。“80后”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社会学概念,但它却有大众传播的意义。它最早发端于文坛,代表人物是诸如韩寒和春树这样的新锐作家。
2004年2月,《时代》周刊亚洲版将春树、韩寒、满舟和李扬4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作为中国“80后”的代表。“他们是自命不凡的一代,”北大社会学系的夏学銮说,“对社会的怀疑和对传统的颠覆使人们觉得这一代很另类。”
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了对“80后”的广泛批评。按照惯常的理解,“80后”指的是中国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他们是被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独生子女政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
我深表赞同!
我觉得08年,80后整体上来讲还是比较理性的——虽然我及其不喜欢“80后”“90后”这样的称呼。我觉得80后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原因有许多:受到的教育、社会的舆论压力、自身的觉悟、与外界的沟通了解、对事物的分析认识……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分80后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已经有资格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但还有一部分,仍然存在偏激的认识思想——当然,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我觉得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我个人影响很大。如前所述,我不喜欢XX后这样的帽子,这样的称号是不负责任的分类,不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我觉得舆论最好取消这样的帽子,或者有一个更好的导向。网上经常出现一些反非主流的所谓的“80后”“90后”的争吵、对骂,这与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媒体恣意炒作是分不开的。我想《南》是一个对民族负责的刊物,希望你们能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