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为何在进化中没被淘汰?

关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之所以能得以保留,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释。

责任编辑:朱力远

(小尘4x/图)

有一种反对同性恋的观点认为,同性结合不能产生后代,因而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如果允许大家都搞同性恋,人类就要灭绝。现实是,同性性行为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但人类仍繁衍不息。这个从生育的角度来分析同性恋社会影响的反对观点,虽然没能很好地解释人类社会同性性行为的影响,但却牵涉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经典悖论。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大自然的残酷竞争中,经由遗传和变异等过程,具有遗传优势的物种和特征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则被淘汰。像长颈鹿的长脖子,使其拥有了吃高处树叶的独特能力,而作为反例,地球亿万年历史中出现过的物种,很多都已经灭绝了。那么问题是,同性性行为既然不能产生后代,这一遗传特征为什么在长期的进化中仍没有被淘汰?

要知道,同性间发生性行为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虽然在很多社会里,法律和宗教等禁忌都会对这类行为予以限制和排斥,但调查数据显示,在有些社会里,高达10%的人都报告自己曾有过同性性行为。1948年,性学研究先驱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C.Kinsey)对美国男性性行为的调查显示,与同性有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甚至高达37%,对于到35岁还没结婚的人来说,有同性性行为的比例接近一半。而且同性性行为并非人类社会拥有思想观念的产物,在大自然中,仅有记录的数据就显示,超过1500种动物中存在同性性行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