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在时间的舞台上打造流动的镜像

“电影可以随时去到很远的地方,舞台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有时,你发觉舞台骗了你,后面那个电影才是真的,有时却相反。”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杨静茹

“我经常感觉时间就好像一个舞台……把聚光灯放在上面,哪怕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空间,都被赋予一种特别份量。”

20年前,叶锦添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殊荣;20年后,融合自己深耕电影与舞台的实践体悟,叶锦添呈上他首次担纲导演的舞台剧《倾城之恋》,试将张爱玲笔下的“罗愁绮恨”,织入华丽流转的感官实验场……

“张爱玲的世界十分深邃,你发觉她讲的不是现实世界,她讲更复杂的东西,那些霓虹光在水里厮杀,类似这种。”

现身上海大剧院时,叶锦添依旧戴着顶神秘小帽,语速沉缓,气定神闲。

“我希望这部戏里电影跟舞台共生、交融。电影可以随时去到很远的地方,舞台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有时,你发觉舞台骗了你,后面那个电影才是真的,有时却相反。这种亦真亦幻的语言,营造出那种迷醉、恍惚的状态,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这样的东西非常视觉,也非常诗意。”

叶锦添自幼感受锐敏,画笔和相机一直是他捕捉美的工具。19岁那年,他的画作受到徐克赏识,经后者推荐,这个天赋异禀的艺术青年,搭上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末班车,进入《英雄本色》剧组,成为年轻的执行美术。

▲《英雄本色》(1986)

▲《胭脂扣》(1987)

自1986年入行以来,叶锦添担任了无数影视作品的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胭脂扣》里的“如花”、《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橘子红了》里的“秀禾”……这些经典形象,都离不开他“锦上添花”的造型设计。

“首次与李少红合作是在一种极度急迫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着数百件衣服,六天之内改成现代的模式,想起来,也是一项纪录。李少红追求的是一种富有现代感的华丽,虽然故事发生在唐朝,但她期望注入现代艺术的美感,我参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服装设计,重现场景与人物的动态变化融合古雅与绚丽的特质,创造了《大明宫词》的美术氛围。”

再次合作设计《橘子红了》的造型时,叶锦添有了新的灵感来源。“在一张19世纪末的老照片里,我看到了洛杉矶唐人街的一幅图景:一个穿戴整套华丽盛装的清朝小脚女人,出现在一个昏暗的、围拥着许多铁路工人的悠闲场所,我的第一个震撼是,在历史的变动中,女人,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橘子红了》(2002)

叶锦添透露,在视觉艺术领域探索多年,他练就了一门功夫,总能打造出你从未见过、却觉似曾相识的“第二语言”。除了贯通古典美与当代感,他还擅长大胆融合东西方元素,渐渐形成其所谓的“新东方主义美学”风格。

1993 年,叶锦添应当代传奇剧场吴兴国的邀请,由香港转战台湾,为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东方新戏剧”《楼兰女》设计服装和道具。初次参与大型歌舞剧创作,叶锦添把自己关在小楼里,不眠不休工作了整整三个月,他发挥十足的实验精神,在服化道上大做文章:凤冠-婚礼、假花-死亡、链条-枷锁、利剑-复仇、海藻-生殖……叶锦添为《楼兰女》设计的戏服繁复华美,意象纷呈,使台湾剧场界大为惊叹。当楼兰女痛苦地把衣服一片片撕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燃烧出耀眼的光彩,服装甚至成了展示暴力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