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伪3D”电影成了“中国专供”?
大多数电影转制成本,就几百万元,技术上必然相当粗糙,只有字幕比较立体。这样的转制,自然是一种“伪3D”。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伪3D”电影是怎么回事。
责任编辑:刘韵珊
此前,《沙丘》《007:无暇赴死》这两部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公映,3D版遭到观众强烈地抵制。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几乎每一回国外2D转制成3D的大片在内地公映,不少影迷就会跳出来反对3D,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影院的排片策略,一眼望去排的主要还是3D场。
这一次反对3D的声音终于登上了微博热搜,成为一个引发争议的公共事件,“反对伪3D”一呼百应。曾几何时,3D是大片的象征,怎么如今3D反而惹人嫌了?“伪3D”的说法为何不胫而走?
讨人嫌的“伪3D”
3D电影并不是个新兴事物,它的历史并不比电影史短太多。不过,3D电影真正火起来,是2009年《阿凡达》之后的事情了。2010年初,《阿凡达》在全国公映,这是我国放映的第一部采用IMAX规格的3D电影,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与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阿凡达》也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之后几年,也是3D电影的盛世,彼时3D就是大片的代名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地心引力》《环太平洋》《复仇者联盟》等大片,还是能够为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观影体验。观众对3D电影的热爱,也带动了3D银幕数的增加。2011年,内地银幕数量总共9200块,其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