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知识生产常规化的机制:《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一书值得关注和阅读?因为它和中国当前一个重大问题相关,即如何才能从一个后发追赶国家转变成自我创新国家,从模仿学习别人的技术到最后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这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国家要变成有创新能力的国家需要什么条件?从历史角度来看,要创造出这些条件,先进国家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世界上最强大的思想》这本书把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作为大背景来讨论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利用。蒸汽机这个发明大家都知道,它是整个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这本书的名字其实是一语双关:你可以理解为发明蒸汽机的那些思想很“强大”(powerful),也可以理解为发明蒸汽机的思想,就是有关“动力”(power)的。
人类何以能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提出两个增长级数:食物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而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食物增长速度,那么人均食物量就会下降。人均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满足不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一个人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就会生病或死掉,甚至出现瘟疫大规模流行。而且,人群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国家去抢夺另外的部落或国家的人们生存必需的食物,就会发生战争。所以,瘟疫、战争就变成减少人口最有效,也是不得已的方法。由此人口总量下去,人均食物量提高,社会回到平衡点,然后又再次进入这个过程,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过去从经验意义来讲,粮食的增加主要依靠土地开发,不断地把荒地开发出来种粮食。但是随着人类逐渐散布到世界各地,能够开发的荒地越来越少。即便技术再提高,这个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工业革命前,人类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之中,世界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长期停滞。直到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才真正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
工业革命带来了个人所拥有的有用知识的不断增加,从而使得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单个劳动者的产出不断提高。这个变化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来逐步蔓延到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产出增长速度超越了人口增长速度,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从马尔萨斯陷阱中走出来,走上了更快发展的道路。
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生产能力过去不能有这么快速的提高?工业革命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19世纪的财富和收入都能增长,主要是因为某些观念或者创意,这些创意或观念有利于经济发展,在让它们的创造者得益的同时,外溢成了全社会的财富,全社会可以不必为这些创意、观念、技术支付成本,就可以分享技术带来的好处。逐步地,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就可以为全社会所享用。他特别强调观念、创意,也就是思想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又过了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把这个思想正式化约为一个公式,我们叫经济增长核算等式。经济增长的一个简单的关系就是,Y代表经济总量,放在左边。右边K代表资本,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越大,它带来的经济产出量越大;L代表劳动力,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从事生产,就会有产出。但是创意在哪里?或者说技术在哪里?在A这里。所谓的K和L结合在一起,为什么等量的K和L在有的国家可以带来更多的Y,而在有的国家只能带来更少的Y?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准或者创意观念越先进发达,A就会越大;越落后,这个A就会越小,对应的Y就也会比较小。基于这个等式,索洛对美国经济进行了核算,看看美国经济的增长到底是由什么推动的。他发现,当他把资本存量、劳动力估算好,然后按照单位资本和单位劳动对应一个固定产出对Y进行分配以后,还有一块剩余的部分,索洛说这一部分一定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后来被称为索洛余值。
索洛让大家注意到,马歇尔的思想很可能是对的。索洛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发现了观念和技术的重要性。技术就是脑子里的想法被物化成设备、机器,当然首先要有观念和想法,否则新的机器设备怎么出来?还有更多经济学家对全人类18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做了核算,发现比美国还厉害,有人算出来,整体经济增长中的四分之三都是索洛余值,只有四分之一是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观念和技术的作用之大,真的是不可小觑。假设我们把1800年以来四分之三的经济都砍掉,我们人类不就又掉进马尔萨斯陷阱里去了吗?所以,真正帮我们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是有用知识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人均GDP增长能够这么快,根本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个提高可以用有用知识的增长率代表,A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存量,ΔA代表的是每一年知识的增量,增长的速度越快,下一期的A就会越大。如果增长很慢,上一期的A和下一期的A差别就很小。经济增长率为ΔY除以Y,即年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这一年当中,资本增加多少,劳动力增加多少,再加上技术进步了多少。说来说去,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要理解技术进步是怎么来的。否则,我们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换句话讲,真正的问题是:工业革命以后,是什么使得知识的增长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因为如果它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把它除过来的话,索洛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中的A就会小于1,知识增长越来越慢,就又跑不过人口的增长了。所以,为什么知识能够在18世纪的英国开始出现爆炸式的增长?索洛其实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他说不知道知识怎么增长的,但可以看到知识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在增长。这个增长率可以是外生的。比方说每年5%或6%的增长。但这个5%、6%怎么来的?索洛说,不妨假设是天上掉下来的。索洛还做了一些猜测,他说可能跟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有关系,人口规模越大,有聪明才智的人会越多,这些人会产生更多好想法,而更多好想法会溢出到全社会,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就会更快。古代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特别多的,可是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表现出比别的国家更好的经济增长。索洛的猜测肯定不对。
1986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保罗·罗默提出一个理论,说有用的知识不会自动按照某个速度积累,有用的知识也跟国家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无关,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决策,取决于个人为了寻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所采取的知识生产行动。只有人们觉得把钱和时间等资源投入知识创造能够给个人带来好处,才会去创造知识。所以,知识创造内生于一个国家、一个经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