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读懂中国: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广州做了这些

据最新“七普”数据,2020年广州市市辖区内流动人口超900万,过去10年人口增长597.5万。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入,城市新市民及年轻群体的住房问题,成了摆在这座城市面前的一大问题。

如何保障广州市民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如何在住有所居的基础上,筑建宜居之城,让广州市民住有宜居?在12月1日举办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读懂广州专题研讨会上,广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就上述问题作了总结发言。

活动现场

广州预计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

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入衍生了相应的住房需求,在缓解住房供应紧张方面,广州推出了多项举措。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广州市共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不含租赁补贴)7.82万套,其中公租房完成0.81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7.01万套。

“但是靠政府一家的资源,靠公租房来解决新市民年轻人住房问题,既来不及,也不现实。”王宏伟坦言。“需要用多渠道保障、多主体供给的方式来解决。”

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上,广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9年12月,广州便与深圳市作为国家试点城市试点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

“从2018年开始,广州便有计划、有系统地在地铁上盖建设商品房的同时,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增加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广州这个做法应该说探索得最早,实践的压力最多。”王宏伟称。

王宏伟介绍了一组数据:1986年-2020年35年间,广州筹集保障房34.9万套,累计保障了近100万人。他表示:“应该说,广州对户籍中等偏下收入的群体在住房保障方面做到了应保尽保,这一部分市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今年8月18日挂网发布的《广州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已明确:“十四五” 期间,广州市将新增各类住房131万套,其中,新增新建商品住房供应力争累计达到65万套,保障性住房66万套,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60万套。“这个数字在北上广里面是最高的。”王宏伟称。记者查阅北上广深最新发布的相关规划发现,“十四五”期间,北京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新增租赁住房供应不低于40万套;上海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深圳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40万套(间)。

如何实现住有宜居?提升人居环境

稳住供应之后,如何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命题。

要住有宜居,“住得安心”不可或缺。11月17日,广州住建局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专题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一组数据:在查处违法建设,排查整治房屋安全隐患上,广州已拆除违法建设5246.26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93%。同时,开展城镇房屋安全普查,采集约100万幢房屋安全信息数据;排查整治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共排查农村房屋106.9万栋,其中重点排查用作经营的农村房屋9.9万栋。

“大量的城中村在整治了安全隐患、消防隐患等方面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提升人居环境,与整治结合起来。”王宏伟称。“有房住了,还要关注住得安不安全,住得舒不舒服,住得有没有尊严?要推动‘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如何实现住有宜居?微改造其中一项功夫。不同于全面拆除重建式的全面改造,微改造强调以人为本,在实施局部拆建、整治的“微改造”中缓解、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广州市全市完成老旧小区微改造232个,根据规划,广州到2025年前基本完成所有2000年前建成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

王宏伟以荔湾区的泮塘五约项目为例展开讲解。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是国家住建部广州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经历危房拆除、房屋修缮、绿化提升、人文风貌保留和文化产业导入,如今的泮塘五约十步一景,茶艺香道、古物鉴赏等新商业业态层出不穷。“这就是广州应该走的路,当然我们并不止这一条路。”

“我们相信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量的增加,跟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广州会越来越成为宜居的城市,会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广州。”王宏伟总结。

(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