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1份问卷里的家长生物多样性认知:隔着屏幕,难闻花香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隔着屏幕,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西安家长刘女士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就是跟电子时代做抗争,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情感能量。

受访的几位家长认为,自己只能回答孩子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对更专业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常常感觉“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家长不必太过担忧自身的自然知识不足。王西敏认为,传授自然知识只是自然教育中的初级阶段,更高级的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产生对自然的爱、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等。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梁淑怡/图)

一朵花是怎样开放的?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广西北海家长杨女士购买了线上课程还原花开过程,但孩子看了没什么感觉。杨女士忽然发现,观看线上视频不如让孩子亲自观察一朵花的慢慢绽放过程。

为什么企鹅在南极,而北极熊在北极?秋天到了,有的树为什么不落叶?在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问号。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新闻事件更加强了孩子的好奇,这背后考验的,是家长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与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发布《咱家的自然课:中国家长生物多样性认知调研报告》(下称《报告》,点击报告下载全文),通过全国27省(直辖市、自治区)137市(直辖市的区)2591份问卷和14位家长、自然教育从业者访谈发现,家长虽然认为家庭是自然教育的主力,但自身自然知识不足。3/4家长听闻过“生物多样性”,但局限于物种多样性,不熟悉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家长给自己在自然领域的知识水平打分,满分为10分,平均分为5.15,未达到及格线。

(冯庆超/图)

自然教育是连接人与生物多样性的桥梁。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有利于身心健康。自然教育经典书籍《林间最后的小孩》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并不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病症,但如果在儿童身上长时间存在,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行为、生理、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肥胖症、视力退化、注意力障碍、抑郁症等。

面对孩子的好奇心,什么因素影响了孩子接触自然?而家长又该如何助力孩子的自然教育?

自然必须要亲自体验,“总是给人神秘的感觉”

在家长眼中,孩子对自然知识的兴趣高于其他类型。课外知识中,家长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类别(多选)中,自然知识高达86.88%,远高于科学科幻(59.09%)、天文地理(51.10%)和历史文学(42.76%)。

(冯庆超/图)

自然教育从业者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许昌布兰奇自然学校讲师张喜红认为,天文地理、科学科幻、历史文学都可以通过网络、书本等媒介接触,只有自然必须要亲自体验,“总是给人神秘的感觉”。

北方常见的野燕麦,成熟后的种子掉落地上,遇到雨水后,麦芒会转着圈把自己插到泥土里。在课程互动过程中,孩子们会轻轻拿起野燕麦,再朝麦芒喷水,或者把它放进嘴里含一下,这时野燕麦就会在手心缓缓旋转,这种神奇现象深深吸引着孩子。

如果将自然界分成不同领域,家长认为,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领域依次是动物、森林、植物、河流海洋、气候、微生物。

这个排名与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