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标调研丨走进广东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
2021年11月10日,《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编制组前往中山小榄镇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实地走访调研,并与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就如何建设、运营社区展开深入交流,为下一步编制《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提供经验借鉴。
2021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正式公布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成功入选,同时该社区还被评为广东省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广东省绿色社区。
为探索社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编写组来到福兴新村实地调研,研讨近零碳社区的建设经验。
一个中国农村如何实现“近零碳”
福兴新村在摸索中找到一条解决之道。试点社区是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福兴新村原居民的回迁房小区,得益于统一规划建设,这里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顺序排列,为低碳生活探索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环境。
2015年3月,在小榄镇政府和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的推动下,福兴新村便在社区开始了低碳改造“实验”。两年后,村中的示范家庭在屋顶装上了光伏发电装置,室内温度降低5℃-6℃,空调能耗减少;原先堆满垃圾的公用土地变成约600平方米、分34块种植区域的社区农园,供居民认领进行有机种植;社区还配备了太阳能电动车充电桩,设置太阳能碳足迹信息屏,动态发布社区碳排放情况并宣传低碳知识。在这里,村民们过着“餐厨堆肥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2021年9月,福兴新村正式通过广东省的近零碳社区验收工作,截至目前,小区家庭与公共区域合计安装了28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48.06千瓦,小区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达21.5%,与2017年相比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下降19%,通过各类低碳设施设备的运用,实现每年减少小区二氧化碳排放约100吨。
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向编制组详细介绍了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的建设情况,中心从减碳、增汇以及培育低碳生活意识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碳排放管理机制、配备可再生能源设备、推广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建立低碳科普展示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宣传活动及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等六类模式,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
近零碳社区的运营之道
减碳和增汇帮助社区实现了设施上的“碳中和”,但零碳社区的建设更需要将低碳行为融入居民的日常活动,建立一种居民乐于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对于如何发动居民参与减碳活动,何益清介绍,中心建成了居民开展低碳活动的场所——“低碳驿站”,搭建了低碳家居产品推广及应用、旧物分类与交换、低碳有机农作物种植与分享和居民低碳素养培育等四大平台,将复杂的减碳概念解码成居民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参与的科普活动形式,至今举办超过三十场次活动,参与人次超2万人。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张亚龙表示,该社区的低碳建设既考虑到改造的经济性,也在社区运营的过程将近零碳理念很好地融入社区建设中,形成浓厚的近零碳社区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从“近零碳”到“零碳”如何由虚向实
在交流中,双方就近零碳排放社区如何转向零碳排放社区展开讨论交流。暨南大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林认为从“近零排”到“零排”是一个由虚向实的过程,要求从近零碳社区建设的柔性标准,转向零碳排放的刚性指标。何益清认为实现零碳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取居民的排放数据,由于碳排放数据由电力、垃圾处理、交通出行等多方面组成,其中涉及多机构部门以及个人隐私问题。对此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文育然认为需要形成《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乃至国家标准,推动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论,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帮助社区找到碳盘查合理模式。在现有低碳社区的基础上,探索将社区建设成一个碳排放近零碳排放数据管理规范的零碳社区,形成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标准。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张亚龙、暨南大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林、深圳质量协会副秘书长许颖、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丽、南方周末经营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华南区总经理袁宇、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育然和史谅参与了此次调研。
《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编制组开展全国低碳/近零碳社区实地调研,旨在集成推广零碳社区试点中的经验路径和低碳成果,形成全国首份关于零碳社区建设的标准文件,助力社区零碳建设和零碳改造。《零碳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是由南方周末研究院联合深圳市龙岗区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低碳技术产业协会等单位共同推动发起,以期形成国内首本关于零碳社区建设的标准文件,指导零碳社区建设和更新改造。有意参与团体标准制定,了解调研活动可发邮件至nfzmcs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