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理想国 ——读《文城》有感
寻找理想国
——读《文城》有感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初中组二等奖,作者是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的方诺同学,指导老师:刘传友。
清朝末年,国事衰败,列强欺辱,外不能御敌,内无法安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守土一方,保境安民的责任落到了“乡绅”的身上。“乡绅”是一个极为古老的称谓,“乡”通常指村落,“绅”则为当地受人爱戴的人士。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甘愿为穷苦的百姓出头,做善事。
文城是什么?人名?抑或是地方?这是大多数人的拿到书的第一疑惑。仅为初读,随手翻阅,便有了答案,文城是理想国,是人们在战乱中对纯净美好世界的追求而未至之境。
全书以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动乱年代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名叫林祥福的男人。他为了寻找离家的妻子小美而来到了溪镇,却终断了希望,放下了执念。而后为了保护溪镇上的百姓,与土匪进行殊死抗争,最终丢掉了性命。
“这里是文城吗?”“不,这里是溪镇。”文城只是一座不存在的“城”,林祥福的寻觅注定是无果的。所以他想,既然文城这个地名是假的,那么小美这个名字也是假的。又或许,文城一直都是存在的,而林祥福从未找到过,空留下遗恨而已。
无果的寻觅,虚无的城池,这些都为这个故事笼罩了一层迷雾。确实,林祥福没有找到文城,但他却到达了现实的溪镇。
《文城》中有一群人,老实质朴的陈永良,精明能干的顾益民,独耳军团………还有那些为溪镇的平安而奋起斗争的人民,他们组建民团,刻苦训练,浴血奋战,遏制住了猖獗的土匪。
这是一张老百姓的愿望清单。不单单是普通的百姓,也有土匪——是的,你没听错,他们同样有着朴实的愿望,他们也是穷苦大众的一部分,家境清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实为迫不得已。土匪也是人,也有父母,有七情六欲,因而不可能摆脱“和尚”那般的慈悲为怀。说起文中的“和尚”,他作为一个土匪,却有着一副慈悲心肠,面对“人票”陈耀武,他一直爱护有加,甚至将自己母亲亲手做的茶叶蛋、面饼拿给他吃,作为一个土匪身份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林祥福之死,我感触颇深。一个主角的退场总让人猝不及防。他是为了他所爱着的溪镇—一个素不相识的地方,毅然决然、心怀坦荡地去死。他在拿起武器冲向敌人时在想些什么?可能什么都没想,因为实在顾不上想。他留下的两封遗书,是他的决心;临行时的嘱咐,是他的信念;濒死前的笑容,是他对敌人的蔑视。林祥福,一个真正铁骨铮铮的汉子。
那文城,其实也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一份希望,每一刻自由。我们其实已然不再以文城为标杆,而是不以眼前之苦为苦,既已生,便有生之憧憬。文城是那个动荡年代人民最不切实际的愿景;文城是惶惶不安之中对光明的向往。精神永存,希望不灭!
“这具皮囊下的不只是肉体,还有思想。而思想,是永不会被消灭的。”
听着这句熟悉的台词,我不禁望向远方。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