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不友好的城市,仅仅缺乏游乐空间吗?丨圆桌对话
城市里太多钢筋混凝土,太多危险的道路。我们把孩子们养在一个个“格子”里面,许多小孩十三四岁还不能独立出行。
让孩子参与社区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孩子们从小便认为这个公共空间与我有关,我有责任去管理维护。
名称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儿童友好城市、绿色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如果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都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谭畅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联合2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描绘了一幅关于“儿童友好城市”的蓝图。(详见南方周末此前报道《肥胖、抑郁、人数下降……儿童友好城市,能否治愈城市儿童?》)
在这之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社会组织做出各种探索。他们当中,有人认为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的关键,同时也是薄弱环节;有人认为对于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动因应该有更深层的理解,要看到家庭在现代社会中所需的支持;还有人担忧这会不会是“一阵风”,带来的改变有限。
如何理解儿童友好城市在地化实践?我们的城市对儿童不够友好,仅仅是游乐空间不足吗?在一座儿童友好城市中,家庭能够获得哪些支持?我们邀请相关学者以及一线实践者,谈谈他们眼中的儿童友好城市。
访谈嘉宾:
何艳玲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创始人
沈瑶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创始人
吴楠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
让儿童参与社区空间设计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儿童友好”这个概念?
吴楠:简单来说,我认为儿童友好型城应该是尊重、善待、关爱儿童的城市。其中,我会把“尊重”放在前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提供的儿童服务,就是“关爱”与“善待”这些做得比较多,但是尊重儿童权利,倾听儿童声音,回应儿童参与,这块国内做得还是比较少的。
南方周末:能介绍一个印象深刻的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或社区的案例吗?
吴楠:以儿童参与为例,我们当时去到德国的一个小城市参观,人口大概几十万。那里实行学区制,每个学区里都有儿童议事院,对整个学区负责:社区要去修个儿童游戏场,或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每年的儿童经费预算,都需要经过儿童议事员的评审。社区有社区的儿童议事会,社区儿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