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童年与消逝的成年”: 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

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看者的眼球才能获得流量利益,这导致短视频生产者必须提供尽量多的刺激,而观看者的短期、即时奖赏反馈不断被强化,也导致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越来越短。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沉溺短视频要比沉溺电视容易得多,从而对人类思维的改变,也要比电视深远得多。 (ICphoto/图)

短视频app是21世纪第2个10年里现象级的网络产品,新奇而夸张的表演、“洗脑”又“上头”的神曲BGM,从视觉到听觉的全面冲击在短时间内给人带来的强烈感官刺激,使“信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娱乐,也使“短视频”这种几乎谈不上技术门槛的App席卷全球,数十亿人以此为乐,数千万人以此为生,数不胜数的人希望借此消磨时间、展示自我、赢得财富和爱情,甚至改变命运,老年人在看、青年人在看,孩子也在看。迄今为止从未有一款网络产品能够如此高效地覆盖几乎所有群体,如此精准的根据用户的偏好不断地改变提供的内容。用户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在同时也在被短视频App深刻地改变着。

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

长期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秦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0)


你好
回复

你好

2021-11-24

数据不必要了吧,说的现象大家都看得见

留声

2021-10-31

结论不够严谨,更加详实的数据将决定本文是哗众取宠还是振聋发聩

你好
回复

你好

2021-11-24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现在的智能算法将人变成了程序的一部分,只不过不在机器上执行而已

你好
回复

你好

2021-11-24

很真实

181****9966
回复

181****9966

2021-11-14

耗废时光短视频,留连稚子锁成人。 无聊直白开文业,有益翠微归隐尘。

泓峥
回复

泓峥

2021-11-11

何不利用消息类短视频的实时热搜性,视其如广告一般,去反推并获得其渠道、来源与更全面真实的内容,一定要避免信息茧房。而对于娱乐类短视频,娱乐即可。

183****1676
回复

183****1676

2021-11-10

关于无法清楚地通过文字进行表达,是真的硬伤。个人认为,短视频属于快消息时代的特有产物,属于快产消息。就像快餐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但是良莠不齐。需要规范或者说用更好的方式利用这种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清扬
回复

清扬

2021-11-09

短视频无法逃避的年代,我们只能学会与之共生。 就像当年的网瘾症,低头族一样,去适应,去接受,去规制。

hids
回复

hids

2021-11-09

奶头乐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回复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2021-11-08

朋友,在考虑这类并非自己所身处的群体时,一定要提防自己为了某种社会地位或是学识或是道德上那虚假的优越感而轻易给出批判。说实话,既然您也提到了官媒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官媒无论是在信息还是眼界方面大概率都是优于我们每一个独立的普通人,那一定有他的道理。况且,即便没有短视频,也还有千千万可以所谓荼毒年轻人的刺激存在,去求源方能治本,短视频只是一种浅层表现罢了。

好好学习

2021-11-03

短视频只有18年能看,技术流,创意流,现在只剩博眼球流。有些毫无根据的短视频官媒都在转,反正先拿了流量再说。我认为负面效应远超作者所写。

好好学习
回复

好好学习

2021-11-03

短视频只有18年能看,技术流,创意流,现在只剩博眼球流。有些毫无根据的短视频官媒都在转,反正先拿了流量再说。我认为负面效应远超作者所写。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2021-11-01

我也有同感。本人不看短视频,但我身边看短视频的人很多,至少据我观察,其负面效应远不及文中笔者所言,所以我转而去仔细搜寻了文中对相关结论的支撑材料,发现作者还是臆想多,举证少。虽然社科属文,但文可不是闭门造车啊

---蒂杜---
回复

---蒂杜---

2021-11-02

精辟至极!短视频把你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完全打成碎片!逗蝇,和筷守……

998
回复

998

2021-11-02

确实应该对短视频予以管理 ,其对儿童 、少年影响还是蛮大的。是不是可以参考类似电影分级?

不再独行的小鱼
回复

不再独行的小鱼

2021-11-02

反正看得多会变傻,毋庸置疑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回复

你不会看这行字的

2021-11-01

我也有同感。本人不看短视频,但我身边看短视频的人很多,至少据我观察,其负面效应远不及文中笔者所言,所以我转而去仔细搜寻了文中对相关结论的支撑材料,发现作者还是臆想多,举证少。虽然社科属文,但文可不是闭门造车啊

留声

2021-10-31

结论不够严谨,更加详实的数据将决定本文是哗众取宠还是振聋发聩

留声
回复

留声

2021-10-31

结论不够严谨,更加详实的数据将决定本文是哗众取宠还是振聋发聩

天马行空(王世钦)
回复

天马行空(王世钦)

2021-10-31

一分为二看问题

成都无影脚
回复

成都无影脚

2021-10-30

凡事要看到多个方面。短视频让某些人沉迷,让某人不适,还让某些人担忧群体智商的下降。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非常专注,都需要深度思考,都需要读书进步。重点不是技术,重点是内容。我们太容易被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所影响和改变。

高 波
回复

高 波

2021-10-30

保持警惕有必要,但也不必恐慌。有人沉迷,也有人清醒——这与之前并无不同,任何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电视的时代里,一样有人沉迷于某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娱乐中,一样也有很多人清醒地成为自己。短视频中也并非都是无营养的,高质量的短视频一样能够获得人们的关注。技术永远都是手段,内容优劣不取决于技术,而取决于制作者的水准,当下的技术降低了制作及发布门槛,但不会埋没真正优秀的内容。比如说印刷术对人类世界的影响。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没有它的时候,沉沦于其他“癖好”的人不比现在多,也不比现在少。

红萝卜汁馒头
回复

红萝卜汁馒头

2021-10-30

在事物印象停留的时间上是绝不一样的。论短视频,你能看完任一个视频都会有记忆吗,如果有记忆,那你能有什么收获吗?(短视频也要分类,这个别杠)而文学作品,哲学思想这些,虽第一次不能记忆深刻,但敢保证的是对生活的思考会有些感悟。而感悟就是读书的意义。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看视频都绝不会像看书般认真,仔细。

永无止境
回复

永无止境

2021-10-30

毁灭技术是不存在的,就像烟,这个危害性几户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想抽照常抽,相比而言认为看这些弱智短视频对自己有害就更少人有这个意识了,更不可能抵制这个短视频了。另外技术无原罪关键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