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如何走出“能跌难涨”怪圈?
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电价“能跌难涨”,因为电力涉及整体经济发展,维持低价只是电力企业亏损,涨价则增加各领域企业成本。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称“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公布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等系列改革措施。
在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此次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的重要一步”,“核心是真正建立起了‘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
此前一个月,“限电潮”席卷全国20个省市。湖南、宁夏、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政策,允许煤电市场交易价格上浮。
自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算起,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已开展近20年。此次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从煤电联动到电力交易市场
20年前,中国的电力系统实行垄断经营,指令性计划体制色彩明显,政企不分、厂网一体。电力由电网统购统销,价格按照政府制定的目录电价执行。电网既是发电厂的唯一买家,也是电力用户的唯一卖家,不仅负责电力输配和调度,也通过上下游价差获取收益。
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垄断电力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组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实现“厂网分离”“主辅分离”,初步形成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
但电力交易机制依然缺失,售电侧缺乏有效竞争。在当时的环境下,电力价格调整主要执行煤电联动机制,由政府进行调控。
2004年,随着煤炭供应趋紧,煤电价格矛盾突出,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要求根据煤炭价格变化调整电价。 但具体调整由发改委管控,不由市场自发调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曾参与煤电联动机制设计。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初设计时,他和其他专家曾建议有关部门将此作为自动机制,即煤价上涨后按照公式自动测算电价相应上涨幅度,不由政府干预调节。
林伯强表示,煤电联动机制设计中不完美的地方在于,是否启动这一机制依然由政府决定。出于宏观经济考虑,政府对于上调电价态度谨慎,即便煤价上涨达到规定水平,也不全然按照设计启动煤电联动机制。自建立之后,煤电联动机制仅启动两次。
此后,新一轮电改启动。2015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