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微光:作家李兰妮在精神病院的日子
“我不是疯子。我住在精神病院。我要出院。”在《野地灵光》的最后,李兰妮如此宣称,病人要克服病耻感,公开说出自己的病人身份,这是精神康复的前提。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邢人俨
作家李兰妮瘦削,一米六五,体重52公斤左右。一旦降到48公斤以下,她需要开始警惕抑郁症加剧的风险。每日服用最高剂量的赛乐特、阿普唑仑等抗抑郁药物,短暂提高情绪,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十八年。
病人李兰妮会突然出现崩溃、躁郁、自残、不受控制。人直直盯着同一个地方,“像是那里有幽灵似的”。此时,被困体内的作家仅仅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用医学常识来对抗病人的冲动。2021年1月12日的一次发作,李兰妮突然感觉到身体的反应,担心自己会昏厥倒地,她只能低头快步往家里赶,但是嘴里不停念叨“我要杀掉李兰妮”,到家后猛捶地板发泄。
2003年4月1日上午被诊断重度抑郁症后,李兰妮很快听说张国荣自杀的消息。她曾罹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从未因身患重病而软弱,乃至诊断抑郁症后,其他医生也讶异“并不可能”。那时,她似乎频频看到逝者的面容浮现,耳后不断有声音怂恿着“跳吧”。李兰妮会在半夜走上十六楼天台,伸脚、双手做飞翔状。有时,她则大喊来对抗,“我偏要活着”。
“我的脑海中,进行着一场葬礼;悼念者络绎不绝;不停地走着,踩踏着;直到仪式的氛围渐浓;当所有人进入,仪式开始,敲鼓的声音,沉重有力;敲打着,敲打着,直到我的意识变得麻木。”抑郁症患者、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TED演讲时曾经引述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描述抑郁症病人这种“充满象征意义的状态”。
患病前后境遇迥然不同。李兰妮早早成名,片方主动上门,单集剧本酬劳一度和当时的著名演员相当,写作主题也远无后来那般“虐心”和“疯狂”。抑郁症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2008年,她出版了一本有关抑郁症的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李兰妮,我要表扬你,你仍然活着。”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李兰妮当时如此宽慰自己。她的朋友、中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开创者田惠平,也不再惧怕与李兰妮谈及死亡话题,“兰妮,如果有一天,你想走就走吧,只要那是为了你自己……”
李兰妮仍然活着,但疗愈受伤的精神,也许需要一生。患病十余年后,身心疲惫不堪的李兰妮终于下决心住进精神病院,甚至想要把北上广深的医院跑一遍,体验完整的精神病院治疗和生活。朋友们激烈反对,向其描述“疯人院”的“恐怖”故事,以及带亲人治病时的糟糕经历,却加深了她的好奇和决心。最终,她住进了广州惠爱医院和北医六院两家知名精神病院,每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想进去不容易,进去以后也不容易,最后还给别人骂。”李兰妮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人们都说李兰妮自己都疯了,她还想救别人?这就是个疯子的想法。”
李兰妮在院中刻意隐藏了自己的作家身份,以方便进入和观察。一家精神病院的副院长告诉她,每个精神病人的表现都是特殊的,如果她的作品中描写的对象被患者认出,可能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直到出院两年后,李兰妮才开始动笔撰写这段经历,并听从医生建议,模糊掉住院时间、患者的名字和经历。2021年9月,《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以下简称《野地灵光》)出版,新书曾三易其稿,一稿更是推翻重写。
其间,写作焦虑、回忆重症患者的经历多次重创这位作家的精神状态,医生为李兰妮远程治疗和开药,一度建议住院。二稿写作时,她的宠物、被称为“狗医生”的“周乐乐”去世,这给李兰妮带来沉重的打击。身患身体和精神疾病多年,李兰妮从未落泪,但是那一晚,她在宠物医院外放声痛哭,感觉过去能给自己带来疗愈的唯一支柱也倒塌了。“这些更沉重的东西就要喷薄而出,不喷薄而出的时候我堵不住。”李兰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013年至2015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领衔,曾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