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的县域体制内“剩女”观察:“比我预想的还严重”

“2008年以来,D县全县一共招聘了1508位老师,其中女老师有1209位,30岁以上未婚的有175人。”

“我也对县域体制内男性进行了访谈,他们太受欢迎了。一般新入职的公务员,10月份开始上班,第一个星期简直就是‘相亲会’了。”

“县域体制内女性择偶难,很大程度上和人口流动有关。体制内‘剩女’的产生并非源于县域总体人口的性别失调,不符合社会性别下的婚姻挤压理论。”

“县域体制内的‘剩女’现象,其实是公共治理问题对私人问题产生的影响。”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7年6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参加相亲活动的单身女性在与人交流。 (人民视觉/图)

“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越发成为一个显性话题。

2021年7月,青岛市统计局发布了一份该市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查报告,调查人群中31-35岁未婚且无恋爱对象的,男性占比9.46%,女性占比仅为1.89%。

舆论都在关注农村男青年的时候,一篇研究“另一个不被看见”的群体的论文也通过网络再次传播。

论文题为《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发表于2019年,作者欧阳静是江西财经大学教授,长期关注基层治理。

欧阳静通过调研发现,中西部偏远地区县域体制内青年中,女性面临着“择偶难”的状况。

她的访谈对象中,一名28岁的乡村小学男老师苦恼于不知道选哪个女孩做女朋友,“一个女同事经常找我玩,帮我代课、打饭、送水果;乡镇的一个女干部也时常约我散步;还有乡镇卫生院的女护士……”

县政府一名30岁的女性副局长则觉得优秀的男性似乎都“往外走了”,“提拔后,越觉得优秀的男生少。条件差一点儿的,我自己又看不上”。

根据欧阳静的调研,在人口约60万、2020年刚实现脱贫的中部某省D县,2008年到2018年间,共招聘体制内人员2993人,其中女性有1895人,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有248人。其中,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的未婚女性占比最高。

传统认知中,县城体制内女性在婚恋市场中应当是“香饽饽”。但为什么这一群体中大龄未婚者越来越多?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相关话题与欧阳静进行对谈。

“意外发现”

南方周末:你什么时候注意到县域体制内女性择偶难的现象?

欧阳静:现在回忆起来,第一次听说是在2010年,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访谈了一位县委组织部的干部。他随口提到,这些年部里招的基本都是女生,“太多了”,“嫁不出去”。

我当时没把这当回事,在我原先的印象里,县城体制内女性在婚恋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当时只觉得是不是这些女生择偶要求高,是个体的现象,不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南方周末:之后是什么契机让你再次关注这个现象?

欧阳静:我在学校里教公共管理课程,要给MPA学生上课。学生主要是全省的公务员,其中60%以上是县乡干部,还有来自省直属单位的,不少也有基层工作经历。

考MPA要求本科毕业后至少有3年工作经验,学生们的最小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左右。我跟学生们关系比较好,课后也会经常一起散步、吃饭。闲聊时就会问起她们的情感状况。从2014年开始,我发现学生中单身的县城体制内女生越来越多,她们还跟我开玩笑,让我给她们介绍男朋友。

也有人提到,学历的提升可以帮助她们离开县城,通过公务员遴选考试调到市里,但来这读书还有另一个目的,是觉得在这里可以更便利地找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