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文化展:开筵之前
面对众人皆知的一部文学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共同策办的《红楼梦》文化展,要如何将虚拟的文学世界转化为切实可感的物质形式?
“按部就班”是对展览的恩赐,可惜几无例外,每个展览都要面临“平地起风波”。策展人和设计师又是如何一一化解,并办出了新意的呢?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假作真时
“我考虑用一些镜子元素。”《红楼梦》文化展策展组一开始的会议上,在大家陆续表达了对展览形式设计的看法后,设计师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那些传统的元素当然也好,但想运用更现代一点的设计,比如这个角度看是一个样,透过装置叠加后又是另一种效果。”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太虚幻境”门侧楹联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与假,虚与实,镜子意外地与《红楼梦》契合。巫鸿新书《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中也有一章节讲“曹雪芹的镜屏想象”:“如此说来,第五十六回中宝玉的梦境可说是这个概念的人格化:抽象的‘真、假’在此处化为‘甄、贾’宝玉,梦境和镜像则隐喻着‘有、无’的置换。”
太虚幻境承载了《红楼梦》真实与幻境间最重要的起承转合,而在广东省博物馆的《红楼梦》文化展中,有件展品名为《红楼梦神游太虚图》。这是清代的一件游艺器具,根据《红楼梦》建筑景观、人物、情节设置游戏,玩法类似现在的飞行棋游戏。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显示了《红楼梦》早在清代民众中的存在感,并延续至今,四大名著之一的坚实群众基础,是即便没读过原著,也绝不会不知道书中主要人物。展前观众调查印证了这一点,两千多人参与的问卷,近半数人完整阅读过《红楼梦》,如果再算上阅读过部分的,占比远超八成。同样,自我感知对《红楼梦》完全不了解及不太了解的观众不到一成。
面对众人皆知的一部文学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共同策办的《红楼梦》文化展(2021.9.29—2022.1.9),要如何将虚拟的文学世界转化为切实可感的物质形式?《红楼梦》既是虚构的象征的,同时也是“写实主义到了极点”(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围绕《红楼梦》,展览尝试了两个维度的文化普及,一是作为文学经典的《红楼梦》,其创作者、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及由此展开的研究;另一个是作品所依托和描述的外部时代风貌,以及向其他领域的延展。
“红学”纷呈
《红楼梦》不同版本、译本及其他古籍善本在此次展览中所占分量极重。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己卯本《红楼梦》一册,是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抄本过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