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顾亦鸣的紧迫感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要在继承的前提下来谈的,而不是把传统的东西全抛弃了,又打着传统的旗号空讲所谓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我觉得这样会不伦不类。”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雨僧
“人肉印刷机”
广州美术学院传统版画工作室是一间宽敞明亮的loft,举目皆是木制品。八九张工作台与印刷台居于中央,各占据一半位置。墙壁上挂着的,是版画工作室主任顾亦鸣过往的版画与前辈们的作品。办公区域在二层,没课时,顾亦鸣在这里处理工作室事务。
2015年,顾亦鸣受广美版画系领导之托筹办传统版画工作室,与业内翘楚荣宝斋合作。她专攻黑白木刻与丝网版画多年,往前一年,她42岁,在丝网版画领域势头正盛,作品刚刚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年龄、艺术积累和修养都达到峰值”。但接下任务后,她搁置了丝网版画的创作计划。
不同版种对技法、工具、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更换版种如同跨专业。2016年,顾亦鸣申请作为访问学者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传统版画工作室学习,同时,还在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版画的制作过程。勾描,雕版,印刷——这是荣宝斋制作传统水印版画的常规过程。
版画是一门间接艺术,讲究技术性与工序性,每一步骤的转换颇考验创作者的技法。技术如果差强人意,印刷的成品便很难还原草图上的设想。“当技术达到一定水准,想法才可以自由地驰骋。”顾亦鸣的这一认识来自荣宝斋。她认真琢磨过,荣宝斋一直在复制名人字画,“原作者在画画时,肯定没考虑过荣宝斋的师傅们能不能复制得出来。画家的画就是这样的,至于能否复制出来,那是你们的事。”
“没有别的,就是练。”技术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印量没有的话,讲什么都是空的。”顾亦鸣常自嘲是“人肉印刷机”。起初印第一、第二张时,她总是紧张,记颜料的速度也慢。她的熟练是通过大量套版完成的,期间用了三年多。
单就分版而言,她在荣宝斋接受的训练是拿到创作稿时,什么都不做,纯看,“可能看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只考虑分版。”然后再印制。摆脱技术对创作者的制约后,她的作品忠于创作灵感,不因技术限制而妥协。
城市、自然、人一直是顾亦鸣关切的主题。丝网版画《空山疏影》中,前景是幅素静古画,透过画作中央的窗口望进去,却是人类大兴土木破坏的山水景象。强烈的对比在近乎黑白的色彩下,更显荒诞。《归去来兮》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辞赋名,以镜子为媒介,反思过度开发的现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