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暗网”:160万“疑似骑手个体户”,难觅雇佣关系

“A公司给他派单,B公司给他投保,C公司给他发工资,DEFG公司给他交个税……可当骑手真正跌进大坑并向外求助时,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足以成为他的用人单位。”

2021年9月15日,相关平台陆续发出公告称,严禁诱导强迫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谭畅

风雪中的外卖骑手。 (视觉中国/图)

44岁的邵新银是北京的一名外卖骑手。送外卖两年后,他在2019年4月意外摔伤,经医院诊断已构成九级伤残。他本以为很容易申请工伤赔偿,但没想到经过北京劳动仲裁、重庆法院一审、二审等程序,赔偿依然遥遥无期。

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致诚)在为他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记录下邵新银维权的全过程。以这个案子为起点,他们从公开新闻、研究报告、年报财报中收集数据,建立了一个包含1907份有效判决的数据库,分析像邵新银这样的外卖骑手掉进的用工“暗网”:

“A公司给他派单,B公司给他投保,C公司给他发工资,DEFG公司给他交个税……它们互相交织,将骑手紧紧困住,可当骑手真正跌进前方的大坑并向外求助时,其中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足以成为他的‘用人单位’。”致诚研究员徐淼总结。

这个过程中,许多事实令他们感到震惊:骑手被注册成个体工商户,与大平台、配送商是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但这些“小商户”在维权的时候,连自己的跑单数据都找不到……

2021年9月17日,致诚团队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最终形成《外卖平台用工模式法律研究报告》,从劳动者角度分析外卖平台用工模式的演进,以及平台和配送商如何逐步“逃逸”用工责任。

报告引发各方对外卖骑手与平台劳动关系的讨论。有人对调研结论表示认同,也有人认为仅仅谴责平台无助于保护外卖骑手,应该看到互联网就业的特点、社保制度的欠缺等骑手权益保护背后的复杂性。

案子:消失的用人单位

2021年6月底,在致诚实习的狄磊第一次见到邵新银。他穿着蓝色的骑手服,皮肤晒得黝黑,脸上汗涔涔的,好像从很远的地方跑来。

邵新银的身体恢复并不好。两年前的事故当晚,他到急诊室拍过片子,初步诊断是胫骨平台骨折、外踝骨折,医生给他开了点止痛药,过几天再复查。

邵新银的妻子来北京照顾他,但她还要上班,一周后回了河北老家。邵新银一个人在窄小的出租屋里休养,靠一张小板凳挪动上厕所。受伤12天后,他才坐着大巴车回老家复查。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的肋骨也断了三根。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他现在也不能干重活,蹲着会疼。

邵新银工作的站点主要为饿了么平台提供送餐服务,地址在北京昌平区。站点的运营方原来是易店送,后变更为在重庆注册的迪亚斯(重庆)物流有限公司。邵新银说,站点的站长在他受伤后没怎么过问,不久就将他踢出了骑手群。

2019年12月,邵新银拿到了站点办理的保险公司理赔,9万多元。“我们河北农村10级伤残的工伤都有10万,为什么北京9级伤残的保险款比这还少?”一直认为自己是迪亚斯员工的邵新银想申请工伤赔偿,于是找到致诚咨询。

没想到官司打了一年多,还仅仅是个开头。2020年8月3日,北京致诚的律师帮他申请了北京的劳动仲裁,确认了他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蔡碧梅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