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众生相:占比越来越高,学生学校互“鸽”
近两年视频面试普及,一个学生同时获得多家高校录取资格的可能性变大了,这样的人被戏称为“海王”。
为了确保保研名额不被浪费,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另一个办法:超发录取资格。
不同于国外高校和学生单纯的双向选择,在中国,至少是三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博弈,各方关系更加复杂。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15分钟。这是一个获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从211逆袭到985的时间。
为了9月底这场15分钟的面试,某211高校大四学生张晴(化名)制作了一份PPT。她从设计网站找到一幅手绘的海洋插画,在一条粉色金鱼周围,贴满了获奖证书。PPT的最后,一片深蓝色背景中,她用醒目的字体畅想着:如果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她的研一会参加专业竞赛,研二要锻炼实践能力。
在人生中无数个15分钟里,这可能是最为黑暗的一个。面试那天,线上会议App里没有声音,张晴只看到画面里的面试老师,她张开嘴,又闭上。得知对方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后,她照着PPT,草草做了自我介绍。没有等来对方的学术提问,聊天框中蹦出三个字:可以了。
每年的8月到10月,是高校保研季。疫情前的那些年,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通常会苦恼,该如何分配时间,以便前往各个心仪高校参加线下面试。近两年视频面试的普及,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一个学生,同时获得多家高校录取资格的可能性变大了,这样的人被戏称为“海王”——一个形容同时结交多个异性的男性的网络热词。
“现在的保研像自由恋爱。”2021年9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谭运飞的文章在教师圈中流传,谭运飞表示,自己曾被保研生“深深地伤害过”,说了要保送自己的研究生,结果没来。“正常情况下,自由恋爱应该是一对一的……但也有一些青年人喜欢广撒网。”
只可惜,“海王”最终也只能选择一所高校。被“海王”拒绝的高校,成为一个个捡漏的对象。尽管只做了5分钟自我介绍,张晴在全国推免系统开启的当天下午,还是接到了西安交大的录取电话,对方告知要尽快在推免系统中填报志愿。
“我可以思考15分钟吗?”张晴问。
“只能给你8分钟。”
“礼崩乐坏”
8分钟,张晴需要的不是思考,而是等待更多录取通知。
在中国汉代,太学招收博士弟子是靠太常或者郡国、县直接推荐选送,有学者曾将其视为保研的根脉。而在知乎“如何看待2021年推免名场面”的问题下,学生们却想到一个更古老的词:礼崩乐坏。
张晴在9月15日才得知自己获取了保研资格。“这个时候好多学校的名单都已经确定了,有啥学校就投啥学校。”
按照教育部2014年的规定,保研(正式名称是推免)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每年秋季入学到9月25日,各高校确定本校的保研名单。9月28日到10月25日,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要在推免系统填报志愿,由各高校组织考试,自行录取。
高校为了争抢优质生源,通常会在暑假开设夏令营,提前组织面试工作。获得心仪高校优秀营员称号的学生,秋季入学获得本校保研资格后,9月28日当天在推免系统填报心仪高校,即可被录取。2020年之前,很多学校的夏令营除了组织线下面试,还会安排参观、讲座等活动,时间持续两到三天不等,如果几个夏令营时间冲突,学生就需要权衡。
9月15日才加入战局的张晴,显然没有任何准备。此时,各个夏令营早已结束,部分高校在秋季入学后举行的类似夏令营性质的“预推免”工作,也陆续进入收尾。
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再去线下面试,把“能投的学校都投了”后,张晴获得了三个面试机会。
线上面试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师生双向选择中,老师们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蔡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