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种子探寻“中国酒魂”的“粮心”源头,走进汾酒“第一车间”
2021年10月9日,“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启动仪式在山西杏花村举行。
“品质之于汾酒,是根基。”启动仪式上,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表示,“汾酒的绿色原粮基地是汾酒生产的第一车间,也是汾酒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更是中国酒魂信仰落地生根的最前沿。”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看到”汾酒的“第一车间”,百家媒体受邀走进位于山西省长治沁县的汾酒原粮基地,亲历由一粒种到一抹清香的奇幻之旅,用媒体真实的“第一视角”来让更多的消费者们看到汾酒“中国酒魂”和清香品格的“粮心”。
文化为根,品质作魂
文化是魂,品质是根。要酿好酒,一定要有好的原料,这就是为何汾酒提出“测天下吉壤为我所种,汇天下好粮为我所用”。
这也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原粮基地的口号和誓言,要用最好的粮食酿最好的酒。从甘肃山丹军马场、永登县,到东北三省;从内蒙古农场、河北坝上草原到山西沁县“山西最大高粱基地”,几乎是全国最好的粮食都被运到了山西杏花村。
“品质”是工艺标准与质量管控,但不易被大众消费者理解,汾酒意在用一场沉浸式体验,让来自全国上百家媒体用亲自看到、感知和体验汾酒的“活态文化”,进而促进达成让消费者“可观”“可听”“可感”“可触”“可品”的“五可”品牌体验。
因此,“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对汾酒而言,原粮基地是第一车间,酿酒车间也是第一车间,罐装车间也是第一车间……从原粮生长的田间地头,到制曲酿酒罐装的车间内,第一车间就是汾酒优质的原料,传统的工艺,精细的管理,这一切都在走进第一车间里见证汾酒品质。
伴随着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应运而生。即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从种植、生产到物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
为规避和分散原粮种植风险、保障汾酒生产需求,汾酒根据三大原粮农作物生长与轮作特点及区域环境优势,选择在国内原粮主产区、核心区、优势区进行空间布局。其中高粱基地主要布局在东北松辽平原、山西汾河流域、内蒙古黄河流域等地;大麦基地主要布局在甘肃山丹军马场、内蒙古吐列毛杜农场;豌豆基地主要布局在甘肃永登地区、河北张北地区。各基地区域原粮生产情况,由原粮公司进行总体调配,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良性互动格局。按照汾酒生产需求情况,截至目前,汾酒原粮基地已达110万亩。
汾酒的原粮基地都在北方同一纬度带内(大致北纬36度-45度)。这一东西跨越几千公里的“黄金种植地理带”,保证种出的粮食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从区位上看,位于山西省东南的长治市北部的沁县,地处北纬36到37度之间的农业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首批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市、县之一,是汾酒的高粱基地之一。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通过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种植管理,强化源头管控,持续提升原粮品质,为汾酒食品质量安全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
“沁县地处北纬36.5度,自然生态良好,被称为优质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是山西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县委副书记、县长司慧军在仪式上介绍到,正是源于沁县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汾酒沁县原粮基地为汾酒提供了优良、绿色的原粮储备。
据了解,一颗高粱谷粒从田间原生态进厂到一瓶汾酒产品入市,要历经36个大环节监控、183个质量控制点检测,满足2182个既定标准。汾酒从源头开始以高标准、严要求把控原粮品质,确保让消费者喝到“最干净、最卫生”的绿色汾酒,展示了清香汾酒最顶级的匠心品质,引领了白酒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责任企业,勇于担当
近日,连续的强降雨让山西正经受着一场新的考验,雨势持续,河水上涨,山西省内多地接连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人员财产损失。作为山西本土企业,汾酒一边抓生产保品质,一边立即展开抗灾行动,在向山西省红十字会捐款3000万元用于山西近日以来的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之后,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在“走进汾酒第一车间——全国主流媒体原粮基地行”启动仪式上当即强调并作出保证,汾酒将积极与此次受灾的高粱基地种植户进行对接,最大限度地助力抗灾救灾,切实将农户损失降到最低。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正全面推进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为能源低碳发展贡献山西力量。
汾酒作为山西省国企改革“样本”,势必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紧抓数字化转型和碳达标、碳中和战略布局带来的发展机遇期,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扛起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汾酒以积极生产经营的实际行动和创造更好业绩的决心,努力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持民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010年成立汾酒集团公益慈善基金会,这是国内第一家酒企业成立的基金会,汾酒每年都会出资上百万元发起“汾酒公益’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帮助家庭贫困却学业优秀的学子圆梦大学;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汾酒第一时间向湖北红十字会捐款2000万元支持抗疫;今年7月,河南郑州爆发罕见大雨,汾酒又低调捐款2000万元用于抗洪救灾,再现汾酒担当。
除捐款捐物外,汾酒一直以实业报国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依托白酒酿造优势,汾酒以原粮生产产业为扶贫工程切入点,对贫困县地区进行对口扶贫。此次“走进汾酒第一车间”走访的沁县原粮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汾酒对山西省级贫困县沁县进行对口扶贫,建立高粱种植基地;2017年,汾酒投入3000万元扶贫款用于沁县汾酒高粱种植项目,到2020年时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5000亩发展到60000余亩。
为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汾酒不仅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还以优质价格收购酿酒高粱,有效提升当地农民收入。据统计,截至2020年汾酒累计投入2亿余元,带动沁县1164户贫困户从事高粱种植,惠及沁县及周边县共13个乡镇267个村14000余农户。如今,沁县在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积极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富民新路,已于2019年正式退出贫困县。
这是汾酒落到实处的责任担当,也是汾酒持续不断用实际行动对“中国酒魂”进行的多维度诠释。
生态循环,低碳发展
近年来,汾酒以“有机、绿色、生态、循环”为理念,以“构建酿酒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以白酒产业为龙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按照前向后向一体化和“从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思路,依托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通过汾酒投资的沁县肉牛养殖场,把酿酒酒糟和沁县汾酒高粱种植基地结合起来,推动完善“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肥料化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汾酒生态循环产业链项目是汾酒公司党委、董事会和经理层从汾酒战略发展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经过几年的运作,汾酒已经形成从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原粮品质和肉牛品质的双促进、双提高,较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和酒糟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汾酒产业链延伸的一次有效实践。
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表示,未来,汾酒将坚决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坚持清香汾酒、文化汾酒、绿色汾酒的生态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争做低碳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汾酒副总经理常建伟也表示,布局原粮基地,是汾酒“为行业正本清源,为公众精酿美酒”的责任与担当,更是汾酒加速全面振兴,实现“清香天下、王者归来”汾酒梦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