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洞里萨湖的三体世界

要问洞里萨湖面积,那可是个谜,旱季的时候可以小到2700平方公里,与现在的洞庭湖面积相当;而雨季来临时它又可以陡然扩大到10000平方公里。

和刘慈欣笔下的“三体”相似,洞里萨湖也是一个三体世界,在旱纪元、恒纪元、水纪元的极端状态下快速切换,却是安然无恙。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3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谜一般的湖

在柬埔寨,有两个重要的地理单元——湄公河和洞里萨湖。柬埔寨的经济命脉都沿着这两个水体展开,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湄公河。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第一大湖,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要问洞里萨湖面积,那可是个谜,旱季的时候可以小到2700平方公里,与中国现在的洞庭湖面积相当;而雨季来临时它又可以陡然扩大到10000平方公里。

柬埔寨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国家,西面是豆蔻山脉,以前我曾工作过的地方,西北方向就是著名的吴哥窟。西边山区发源的小河往下汇聚,就到了洞里萨湖,洞里萨湖的下游出口形成洞里萨河,向东南流汇入到湄公河。湖泊呈西北—东南的长条形,中间有一点收窄,形状像个葫芦。若从上帝之眼的角度看,就像湄公河这棵长藤上长出的一个大葫芦,洞里萨河是挂葫芦的藤蔓。

洞里萨湖的水上浮村 (田犎/图)

疫情前到柬埔寨旅游的中国人挺多。因为我在柬埔寨工作了很长时间,总有朋友来打听旅游攻略,我从来不推荐坐飞机、坐大巴去吴哥窟,而是推荐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码头买一张船票,二三十美元,坐船沿着洞里萨河逆流而上,进而穿过整个洞里萨湖,最后到达暹粒上岸,再前往吴哥窟。这样走下来,旅程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坐在船上,迎着河风,花一整天的时间漂荡在水中央。洞里萨河两岸是宁静的柬埔寨村庄。雨季时,满目青葱,椰子树散落在一望无际的稻田海洋里,简单的吊脚木楼是当地人的家,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泡满水的草地上奔跑嬉戏,脚步把水花溅得四处飘洒,每个人都在踏水而行。旱季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碧绿的田野消失了,变成了满眼的白地,当地长着肉瘤子的耕牛瘦骨嶙峋,慢悠悠地走在白得耀眼的地里寻找宝贵的青草;吊脚楼底下挂着吊床,农夫和孩子躺在吊床里晃荡着,躲避酷热的阳光,每家木楼下都有个巨大的缸,那里面存的水就是一家人熬过旱季的依靠。

洞里萨湖位置图,以及旱季和雨季的面积比较 (田犎供图/图)

当我还是中学生,第一次知道洞里萨湖时,有两样东西给我印象极为深刻:一是在水里可以长七米高的稻子;二是湖面上有很多水草,浮在水面上纠结在一起,就变得像一个个小岛似的,当地人可以把这种浮岛变成一小块菜地。

到我有机会在柬埔寨工作时,工作地点正好在洞里萨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在海南
回复

在海南

2021-10-07

涨姿势!

西蓝柿
回复

西蓝柿

2021-10-06

奇特的自然与生活图景。

139****6850
回复

139****6850

2021-10-06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托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本身是起伏变化的。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因势利导。因此,我们有二十四节气,不同时节做不同的事。而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则是完全不同的自然变化节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也是完全与之相适应。与它的大洪水相比,中国的“水患”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但为啥柬埔寨没有每年搞一次抗洪抢险,而我们几乎每个汛期都搞得紧张不已呢?洞庭湖、鄱阳湖曾经也具备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经过长期的围湖造田建立圩院,湖区面积锐减,如今几乎都丧失殆尽,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一己之私想要修大坝把大湖与长江隔绝起来,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发展思路?或许洞里萨湖可以给我们另一个面对“水患”的样本。

130****2789
回复

130****2789

2021-10-05

一路奔流的从澜滄江,再到湄公河,又再到洞里萨湖,和又从西哈努克港湾入海;同一瞬息感的好像是在同一着存在之力。

Vivian.🍓
回复

Vivian.🍓

2021-10-05

来柬2年了,一直就生活在金边。 总说这里是佛教国家,人民都非常朴素,却没有见过太多真正朴素的高棉人还有那高棉的微笑。 就像笔者说的“他们心中天然有数,不需要定位”,也许就是我想象中的朴素,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不会去要一点邻居家的一方水中稻子。 等疫情过去了,真的要尝试一下您说的花20/30美金乘船去暹粒,那一定才是我向往的最真实的高棉景色。 柬埔寨有很多地方我都很想去,但迫于自己是女孩子又不能说高棉语不敢贸然出行,比如蒙多基里,大象的临终关怀地等。 感谢笔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又特别的高棉乡村风景图~而且结合三体这个比喻,真的非常形象生动。

沉醉东坡
回复

沉醉东坡

2021-10-05

真实的视角看人与自然,三体的切入点恰到好处。

ricwang
回复

ricwang

2021-10-05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时,可能还是选择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来的更好些吧。

137****9915
回复

137****9915

2021-10-05

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有点像两栖动物。

省略
回复

省略

2021-10-05

难以想象7米高的水稻。

nfchho
回复

nfchho

2021-10-05

在报纸上看过了,这里的图更多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