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系青年”不孤独:自然那么大,去山里看看
距离长假还有6天,不少都市人已经默默计划好了假期郊外放风计划,他们一般分为两大流派:山系与海系。
提到山,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登高望远,可这不是将时间浪费在山间的唯一答案。与挑战高度、征服速度的爬山不同,有一群自然爱好者为了深入观察、记录自然,去刷山。
刷山,是他们的口头语,指像刷子一样刷遍山野。他们倾情于山脚、山腰、山顶所有动植物,喜新但不厌旧,同一块山野他们愿意反复去、不同季节和不同的人去。花草如故人,所以常去常新,常去常乐。
这次,我们跟随三位刷山达人的镜头和讲述,闯入山间,当一回“刷子”。
? ·· ⛰ ·· ?
自然那么大,去山里看看
Plant & Animal & Insect
在城里停下来,能看见巍峨大楼,听到焦躁鸣笛,但在山里停下来,却能看见葱郁树林,闻见根茎清香。
看人看久了,就想看山。今年29岁,菌类作物专业博士生@采蘑菇的猫菇 早年因为患上抑郁症,医生建议她每天到户外去运动,一开始她逛的是公园,后来觉得缺了点新奇,所以入山。
第一次刷山,是她自己坐公交去的合肥四顶山。下了几天雨的四顶山,遍地都是蘑菇,她就走不动路了。她告诉我们,那次她发现了大量的灰花纹鹅膏,一种剧毒蘑菇,此前她只在书里看到。
“我采集了一些打算回家写生,结果在下山时遇到了附近村民竟然问我是不是鸡枞,能不能吃,他们经常看见也有想尝试的,这让我十分心惊,向村民了解后,意识到大众对毒蘑菇知识的匮乏,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努力学习蘑菇知识,传播蘑菇知识的信念。”
一开始刷山,她多在合肥周边郊区,10月到来年3月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4月到9月每周一到两次,每次短则2-3小时,长则10小时。如今更因为科研几乎整个夏天都“泡”在山里。
4年时间刷了24个城市的26座山,北至黑龙江牡丹江市,南至海南省乐东县,都有她的足迹。
但她尤其钟爱家附近的合肥紫蓬山和南京紫金山,都去刷了十几次,“物种多样性丰富,交通也方便。”是她的主要沉迷原因。
离家近,也是很多刷山爱好者反复刷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样更方便他们去记录山间动植物的变化。从事教育的80后@农夫 自2000年起开始刷山,定居广州后,就长期定点白云区浔峰岗刷山了。
长期定点的线性观察,让他对自然细枝末节的变化都很敏感,他尤为关注植物花期,“苦楝树是在24节气里的清明开放、木荷则是在立夏开放,广州常见的鸭脚木在冬季开花,有时还会记录到特别事件,比如二乔玉兰、水石榕等今年有两次花期,而木芙蓉是连续三年两次开花。”
他还发现,用四季来区分物种的变化略显囫囵,二十四节气或许会更加精准,“春季惊蛰后广州的蛙类会非常活跃,到了霜降就比较难找到。”
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力远强于人,山里物种都有自己的性格,它们与环境、与其它动植物都深深联结在一起,相互竞争还是相互依赖,这种关系在山间最容易发现,“广州城冬季常常出现的叉尾太阳鸟和我们城里大量种植冬季开花的洋紫荆有很大关系,洋紫荆花期一过,它们就会迁徙到更高海拔的山林里面。”
类似这样的观察,@农夫 目睹了不少,记录了六万多字,可作为老师,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引导孩子去观察,让孩子更关注自然,对自然变化更敏感。
有人刷山为记录变化,但有人刷山则是为了发现“新东西”。
今年21岁,在北京读书的 @异草志 第一次刷山,是和朋友一起去的北京西南部的百花山,他回忆道,尽管因为初入门对植物的分辨能力远不如现在,那次刷山收获可谓惨淡,但也是在这次他第一次见到了野生的河北耧斗菜Aquilegia hebeica。
“那是一个2017年才发现的新种,它此前一直被当作是北京山中另一种长相十分接近的紫花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var. atropurpurea。”在他看来,植物相似种之间的微小差别,是他痴迷于拍摄植物的最大原因之一。
? ·· ⛰ ·· ?
刷山不孤独
Time with friends
不像攀登那样追求独自登高的孤独刺激,刷山更像是自然爱好者的山间狂欢。为了安全起见,刷山大都是结伴而行,往往一入山就忍不住聊天,从起点笑到终点。
大多数刷山爱好者第一次入山都有引路人,“老司机”@农夫 也不例外。
小时候他对山间田野情有独钟,大学专业和后来从业也都与动植物相关,后来遇到了单位里在植物方面特有研究的同事,同事每次外出他都喜欢跟着,一开始只是看看植物,当作学习自然科学的补充知识,后来逐渐开始尝试自己去观察。
如今,他已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是很多萌新的老师和向导。可他也坦言“人的知识面是相对有限的”,现在多了很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爱好的人加入刷山队伍,有的还是家长带着小孩子来。
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能学到更多,“我们在刷山时也要向小朋友学习,比如好奇心。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们的好奇发问后,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探究起来更有意思。”
此外,当人们走进山里也会发现,山间也还有很多跟自己一样,热爱自然的陌生人,刚刚结束今年采集季的 猫菇 在分享她刷山日常时直言,“一起出野外的,都是一辈子的战友。”
@异草志 也在山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在他看来,“在自然中认识的朋友是可以真心相待的,因为热爱自然的人总是单纯善良。”
在山里的不期而遇,由自然做媒,一群又一群刷山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和好友之间总会互相告知植物的花讯或北京哪里有了某种植物的新分布,他每次找到一个不错的植物,也会下意识地用App对它进行打点。
“不是因为怕自己明年找不到它,而是这样更容易与好友分享,好让他们能够找到,可出于保护的目的,我一般不会公布坐标。”
山里不孤单,网上更热闹。为了更好的和“陌生人”们交流分享,他还兼职运营了一个植物科普账号,在微博分享他拍摄到的新植物,最近,刚从四川青城山回来的他,拍到了不少秋花,主页满满的“青城山货”。
SICHUAN·QINGCHENGSHAN
爱分享的还有@采蘑菇的猫菇 除了进行常规的植物科普和回答网友外,她还会分享一些略显奇幻的刷山经历:
在海南五指山遇树上掉蛇,但也遇到了瀑布、鸣虫,近距离看了桫椤(蕨类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在广西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山路难行自己摔跤不断的窘境;
暴雨和暴晒是家常便饭……
有点苦,有点累,可又有点向往。
像他们一样建立线上根据地的人不少,他们活跃在各个社群里,约着一起出发,山里照看这彼此,还互相帮忙鉴别,积极分享最近发现的新品种。
? 采集季工作期间的 猫菇 和她的同伴。
? ·· ⛰ ·· ?
走吧,去刷山!
Come on, go to the mountains
十一假期将至,比起在市区花2小时排队打卡一个网红点,再花2小时P图发朋友圈,不如,走进山野,看动植物如何感知四时变化,慵懒的和自然来一场绿色的约会。
城画君帮你向刷山达人们问了萌新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Q1:刷山带什么?
参照户外徒步的装备,无论什么季节都穿长袖长裤,山地小气候诡异,冲锋衣、防水登山鞋、雨衣、背包的防水套等,夏季搭配冰袖,切勿嫌沉。根据观察方向选择对应的装备。观鸟带望远镜;观两爬会涉水,需要水鞋;夜观带手电筒。
Q2:如何找到刷山组织?
先参加一些机构举办的活动。在户外多认识人,刷山本身是一项社交活动,借此机会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搭搭讪就能很容易找到组织。
Q3:什么天气适合刷山?
不要选阴雨天和大雨后刷山,此时容易被树木砸伤,也容易因土质松软湿滑发生意外,雨后初晴一两天比较合适,此时无论菌物还是植物都处于较好的状态。遇到草丛较深的地方、比较大的树洞或隐蔽物,要留意周围有无蛇,防止被咬伤。
Q4:刷山线路怎么计划?
刚开始刷山(走野山)要从自己熟悉的山开始,一开始不要离人工栈道太远,防止迷路或者遇到危险无法呼救。也可以用户外运动APP“两步路”和“六只脚”,第一次去的山可以循迹别人的线路。软件还可以记录路径和兴趣点,避免在深山走丢后找不到回程。
Q5:广东省内去哪刷山?
在广州,可以先去郊野公园,像白云山、龙洞等。
或根据地形地貌打卡,比如广东的丹霞地貌(丹霞山)、滨海湿地(米浦湿地)、海岛、热带雨林等。
想看特定物种就去特定地方。比如喀斯特地貌英德的英德睑虎;南昆山的红吸盘树蛙;有些保护区如果能申请进去,加运气爆棚就能看到不常见的动植物,比如南岭的莽山烙铁头。
网络编辑: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