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召开在即,哪些中国经验被国际肯定?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制度创新。在2019年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入选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经典案例。

2019年起,中国已经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托基金的第一大出资国,多年来也一直是向全球环境基金(GEF)、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捐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责任编辑:汪韬

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2021年,野生动物频繁占据头条。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至少在过去十年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总体成效不佳。

云南15头亚洲象一路北迁。 (新华社/图)

《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1992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两年举办一次缔约方大会。2010年的缔约方大会(COP10)在日本爱知举办,定下20项“爱知目标”,但到2020年没有一项完全达成。

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路线该往何处走?在昆明召开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给出答案。

2021年9月23日,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制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时,要充分吸取和借鉴“爱知目标”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框架”目标应兼具雄心与务实。

同时还应特别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在执行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和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