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全产业链:汾酒集团打造产业扶贫新样本
为响应“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要求和完善酿酒生态循环产业链,汾酒集团通过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把汾酒集团酿酒副产品酒糟和沁县当地的汾酒高粱种植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实现了种植、酿造、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式、产业化发展,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这一全新模式既解决了高粱种植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探索了一条企业地方优势结合、合力扶贫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汾酒集团定点帮扶县沁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纯农业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与太岳两山之间。沁县生态优势明显,土地肥沃,无工业污染,境内千泉喷涌、河湖纵横,有“北方水城”“中国小米之乡”之称,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较为理想的地方,也是山西10个养牛重点县之一。
2014年汾酒集团为了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倡导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要求和完善酿酒生态循环产业链,更好带动沁县当地发展,决定在沁县投资肉牛养殖。该项目列入2015年度“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名单。
汾酒集团通过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把汾酒集团酿酒副产品酒糟和沁县当地的汾酒高粱种植结合起来,形成“高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肥料化还田—高粱种植”生态循环产业链,培肥地力,进一步提高汾酒原粮品质,同时示范引领当地肉牛养殖产业升级,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项目实施举措与成效
(一)打造肉牛龙头养殖基地,激活脱贫致富新引擎
汾酒集团为了更好地推进肉牛养殖(沁县)项目实施,成立了山西沁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肉牛养殖场的投资建设。项目2015年开工建设,2016年底完工,2017年确定运营模式、合作伙伴,2018年开始运营。
汾酒绿色生态循环产业(沁县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既是汾酒集团产业扶贫项目,也是汾酒集团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发展思路与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契合的落地之举。
近年来,汾酒集团以白酒产业为龙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按照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和“从田间到餐桌”的发展思路,重点布局、培育、拓展汾酒“一主三辅两新型”战略项目。白酒产业链末端形成的酒糟与肉牛育肥所需饲料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牛粪肥料化后又可以作汾酒原粮种植的肥料,据此汾酒集团提出了具有汾酒特色的汾酒原粮种植和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沁县肉牛养殖项目以“为绿色高粱基地提供有机肥料”为出发点,以“生产高品质汾酒牛肉”为落脚点,以“有机、绿色、高效、循环”为理念,以“构建酿酒生产全产业链”为目标。
具体来讲,在3万亩沁县高粱基地上,汾酒集团兴建了肉牛养殖场,高粱酿酒后的残余谷物酒糟可以作为养牛的饲料,而牛的粪便经肥料化后又可以用于田间施肥,这些田间肥料不仅促进了农业的清洁生产,而且有利于粮食稳产、高产。经过几年的运作,种植、酿酒、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已经形成,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由此也实现了白酒产业链外延辐射价值的最大化。
沁县能繁母牛基数较大,当地有养牛传统。多年来沁县肉牛养殖以繁育为主,犊牛多外销。由于传统式、粗放式、家庭式养殖,缺乏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没有形成一户集中育肥牛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范的交易市场。
汾酒集团投资建成养殖场后,沁县汾酒原粮种植合作单位沁县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吸纳沁县当地养殖户、经纪人共同出资,由沁县从事肉牛养殖多年的经纪人负责饲养、销售管理。汾酒集团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供应酒糟,扶持其发展壮大。
2018年、2019年汾酒集团连续两年以市场价格的一半向沁县肉牛养殖场优惠供应酒糟,两年合计2689.08吨,让利45.32万元。
(二)产业精准,汾酒助力贫困县种出清香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作为粮食需求大户,汾酒采取创新扶贫方式,自2006年起对山西省级贫困县沁县进行对口扶贫,与该县合作建立高粱种植基地,坚持以汾酒特有的原粮生产为扶贫工程切入点,围绕产业链开展扶贫。
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长治市北部,地处农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县城内,有黄河的一道支流——沁河,发自平遥县,切穿太行山,一路向南。境内泉水汩汩、河湖纵横,水库就有18座之多,灌溉着沁县的万亩良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沁县也被称为“山西水城”。而在这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共有1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且境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首批入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县之一。沁县天然的气候环境和“绿色”的便利条件,具备了汾酒“种出清香”的先天基因。
2017年,汾酒投入2161万元扶贫款用于沁县汾酒高粱种植项目。2020年,高粱种植已经由最初的5000亩发展到10万亩,未来三年还将进一步拓展种植面积。每年秋收之后,这些粮食就会被运到汾酒厂,用作有机酿酒原料。并且汾酒还以最优价格向当地农民收购酿酒高粱,在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从2014年至2019年,汾酒累计投入2亿余元,带动沁县贫困户从起初的363户增至1164户从事高粱种植,共惠及沁县及周边县共计13个乡镇214个村140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164户,当年每亩增收达400余元。此外,汾酒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化肥,切实降低贫困户生产支出。
农村产业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沁县汾酒原粮扶贫种植基地模式,对于当前构建新型经济视角下农村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新模式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二、经验模式总结
(一)实现酿酒生态循环产业链闭环
2019年以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开始在沁县汾酒原粮基地投入使用,标志着汾酒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闭环。汾酒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打造、实施,利用汾酒酒糟这一副产品和高粱秸秆、玉米秸秆,发展肉牛养殖业,使汾酒集团的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转变增长方式,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条龙,一方面减少了秸秆人为焚烧或腐烂带来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肉牛养殖产生的牛粪通过肥料化投入高粱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农田养分状况,有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使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进一步促进沁县汾酒原粮基地高粱种植品质升级,生态效益明显。
沁县政府也根据本项目进展情况,将汾酒集团绿色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基地所在区域划为“沁县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大力扶持高粱种植和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配合汾酒集团战略发展需要提出了“沁县十万亩酿酒高粱工程”“沁县五万头肉牛养殖工程”规划目标。
(二)引领、带动沁县当地肉牛养殖
据沁县晋汾高粱公司核算和多次的市场调研,现肉牛养殖场内平均每头牛的购进价格约为1.1万元,从入栏到出栏需要草料费用约0.5万元。存栏500头可形成资金流800万元。如果按每一养殖户养一头犊牛计算,户均产值1.1万元,每头牛利润接0.3万元估算,户均增收0.3万元。同时沁县肉牛养殖场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结束了当地无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历史,带动了沁县青贮制作、干草加工等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高粱种植、秸秆收贮加工、有机肥加工、运输等诸多行业联动发展,为沁县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平台。
(三)充分利用汾酒酒糟
用汾酒集团酒糟饲喂的育成牛价格每斤要比饲喂其他粗饲料的肉牛高出0.3元左右,按每头牛500公斤计算,可增加收入300元左右。以前,当地养殖户以黄贮和外地劣质酒糟为粗饲料,在汾酒集团沁县肉牛养殖场投入运营后,汾酒酒糟育肥牛效果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沁县、沁源等地肉牛养殖户把汾酒酒糟作为主要粗饲料使用。
汾酒集团杏花村周边的文水、祁县、交城、方山等地依托汾酒酒糟资源发展肉牛养殖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带动屠宰加工等相关行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抓手。
汾酒集团利用酿酒副产品酒糟通过肉牛养殖完善酿酒生态循环产业链,反哺产业链上游高粱种植,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生态循环全产业链,实现了种植、酿造、养殖、秸秆及牛粪肥料化还田的闭环式、产业化发展,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这一全新模式既解决了高粱种植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探索了一条企业地方优势结合、合力扶贫共同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