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X”:碧桂园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自 2010 年起,碧桂园集团在清远市树山村开展驻村扶贫试点;2018年,碧桂园正式组织召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与全国 9 省 14 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利用集团资深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 制定一村一户的精准扶贫政策,推进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就业扶贫扶技、教育扶贫扶智,以及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的“4+X”扶贫模式,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总要求,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积极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碧桂园从决心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伊始,就认真分析我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政策及规划,全面考量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明确帮扶理念、搭建组织架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管理、配套项目资源等方面做好帮扶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前期规划,筑牢帮扶管理基础,解决企业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以助力国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碧桂园坚持“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理念,用商业化模式解决贫困问题,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借助市场化资源,并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可造血、可复制和可持续的减贫模式实现扶贫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有效助力形成政府主导推进、企业积极参与并获利发展、更多贫困者积极配合并可持续受益的多赢局面。同时,碧桂园将扶贫事业和商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孵化和培育系列社会企业,打造全新的社会自组织形态,通过商业化手段让扶贫更长效,强公益品牌又助力商业更好发展,形成一种互利互推式良性循环,具有很强的创新示范意义。
—、项目实施举措与成效
碧桂园选择将扶贫作为一项主业,积极推进扶贫工作精准化、标准化,以系统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来细化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可持续性。截至2020年8月碧桂园累计投入超过67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碧桂园“4+X”扶贫模式中的“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碧桂园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碧桂园集团从1997年开始捐助2.1亿元帮扶四川马边、甘洛,到2010年在清远市树山村开展驻村扶贫试点,再由点及面,开展大规模驻村扶贫,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地区,再到全国9省14县全面推进“4+X”模式。截至2020年6月碧桂园的扶贫措施已链接帮扶9省14县337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党建扶贫覆盖321362人;教育扶贫覆盖65812人;产业扶贫覆盖94146人,人均增收1237元;就业扶贫已在14县累计实现就业扶贫培训33773人,其中19999人实现上岗就业,共覆盖贫困人口40152人。
(一)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在扶贫实践中,碧桂园始终坚持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像建好房子一样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发挥碧桂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贯穿扶贫工作全过程。
在扶贫队伍组建层面,碧桂园秉持“支部建在项目上”的理念,建立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确保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组织专职党员组成扶贫干部队伍,长期驻扎贫困村从事一线扶贫工作,进一步明确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管理主体,确保扶贫工作有序、持续开展。
围绕基层党建、干部培训、集体产业发展、合作管理、集体资金入股、农民合作社培育等多样化渠道进行探索,碧桂园通过党建扶贫对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予以支持,为乡村社会治理培育力量,真正实现了“带不走的扶贫队”建设目标。
1.党建共建行动,提升扶贫动力
一方面,碧桂园集团党委所属广东省内43个基层党组织与英德78个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另一方面,在9省14县建立扶贫项目党支部,并与当地77个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截至2020年7月,通过特色党课、党员互动、共建活动室、帮扶慰问贫困户等方式开展160多个帮扶活动,有效增强碧桂园与基层党组织的互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员干部带贫活力及贫困户自主脱贫动力。
2.建设重点项目,强化党建引领
一是党建基地建设。为提升扶贫县基层党组织力量,助力约50个基层党支部阵地建设。二是打造宁陕/耀州重点项目。在宁陕县(中办挂职)启动核桃产业项目,在耀州(中宣挂职)启动特色民宿(党员活动基地)项目,通过可行性研究现已完成项目的立项和启动。
3.发挥老村长帮扶作用
开展“老村长”百日攻坚行动,针对深度贫困户,组织“老村长”进行送温暖、送关怀、送农资促生产等活动,助力约1400户深度贫困户提升脱贫质量。
4.惠民实事,走访帮扶
实施惠民实事,开展党员亮岗亮身份活动。发动项目党员,经常性走访贫困户,采用“一户一措施”的方式累计帮扶800户贫困户,实施百余件惠民措施。
5.培训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
以贫困村干部为抓手进行培训,以点带面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截至2020年8月已完成约3.2万人的线上培训。开展研学活动。截至2020年8月,共邀请33期约700人前来碧桂园集团交流学习,间接覆盖2.5万贫困人口。
(二)产业扶贫,建立发展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碧桂园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与政府及国有企业在扶贫工作中深度合作、长短互补,极大激发了“国民共进”携手扶贫、共生共赢的发展动力。
1.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
碧桂园坚持与村集体、农户民主协商,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比如,碧桂园在帮扶县推广苗木种植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苗木农场或发动农民采取分散式、房前屋后等形式种植苗木,有效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6月,碧桂园在12个县推广苗木种植近2000亩,通过租用土地、解决就业、财政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帮扶超10000名贫困人口。兴国、田东、平江、蓝田、新河、英德、虞城、东乡等10个农场已陆续出货,产值达7000多万元。
同时,碧桂园还发展“星火计划”扶贫系列旅游,挖掘9省14县红色、绿色、古色、特色资源,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联合国华文旅完成路线行程设计,通过“走扶贫专线、听特色党课、谈扶贫经验、看特色村庄、购农特产品、尝特色农菜、住乡村民宿”,辐射帮扶县建档立卡户,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2.结合受帮扶地培育企业主体
在政府搭建的精准扶贫平台上,碧桂园将扶贫项目与企业的经营战略挂钩,以企业经验带动当地改变落后的产业结构,帮助贫困地区寻找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资源的基础上,碧桂园通过扶项目、采订购、建车间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例如,在江西兴国县隆坪乡龙下村开展标准化养殖基地扶持灰鹅项目;在陕西耀州与当地专业合作社签订手工艺品采购协议,带动深度贫困地区手工艺产业发展;在甘肃东乡县拱北湾村建设厂房实用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可吸纳200~500名建档立卡户就业。
碧桂园还引入市场合作机制,有选择地在当地培育企业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碧桂园通过实地走访、乡镇政府推荐等方式,在贫困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为其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服务,提高其创富带贫能力,以连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目前该项目在9省14县已惠及4000多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间接带动近40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3.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
碧桂园具有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和多业态经营优势,近年来通过发挥自身市场开拓资源、积累信息、互通优势,推动了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将需求转换为订单。比如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绿色苗木培育、黑米种植等一批有特色、效益高、带动面广的扶贫产业项目,促使各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把困难群众嵌在产业链上,让他们有盼头、有事做、有钱赚。
贫困地区有不少优质农产品,但普遍缺乏品牌或者“有地域品牌,无商业品牌”。碧桂园通过自有品牌“碧乡”进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碧乡采取产销合作、基地合作等,负责品牌运营和渠道拓展,通过“一品一码”实现产品可溯源、扶贫可追踪,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问题。截至2020年8月,已转化30县产品276款。碧桂园通过打造碧乡农业、国华文旅等社会企业,致力于扶贫产品开发,打通酒店、食堂、社区等市场,销售扶贫产品金额达1.2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超11.2万人。
4.落地碧桂园自身产业项目
在参与减贫过程中,碧桂园将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嫁接到扶贫工作中,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利用机器人研发优势,规划建设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或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把脱贫攻坚放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目前,碧桂园已投资建设运营广东德庆贡柑产业园、云南保山农业科技园、天门农业科技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优质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增产并转向提质,以优质产品提高农产品价格,助力农民增收。
5.影响力投资
碧桂园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孵化了碧乡农业、国华文旅、凤凰到家三家社会企业。碧乡农业转化贫困村的自然资源,国华文旅发展乡村旅游,
凤凰到家帮助贫困户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并实现就业。碧桂园结合自身优势,促进企业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等新业态,多元化布局乡村经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这种公益与商业相融合的投资模式的实施促成义利并举、“帮扶贫困户也是帮扶企业发展”的双赢甚至多赢的格局,使得其可长期持续下去,同时为公司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声誉,巩固了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增强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三)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碧桂园集团创始人、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杨国强先生于1997年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以来,教育扶贫便成为碧桂园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全生命周期开发式教育扶贫”,除设立奖助学金等教育助学方式外,职教扶贫是碧桂园教育扶贫的着力点之一。
开办面向贫困群体的免费学校。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由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3亿元资金建设,建成后能容纳2500多名学生就读,将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一切费用,以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开办国华纪念中学,每年为全国2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提供全免费的高中教育,并一直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全免费、纯慈善招收贫困家庭学子的高等院校。截至2019年,学院累计招收高中毕业生2427名,其中贫困家庭学子2043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在甘肃东乡县捐赠1700万元援建龙泉学校及附属工程,解决了316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打造成县级“教育示范基地”;在河北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即为学校配备操场、厕所、水井“三大件”和冰箱、微波炉、净水设备“三小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设立一支基金,开展捐款助学行动,即捐助帮扶县的建档立卡户中小学至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鼓励员工每年结对一名贫困学生、参与一次捐款助学、进行一次家访(如见一次面、吃一次饭等方式)、完成一个“微心愿”,每个月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如电话、微信等方式)。截至2020年8月共走访、家访建档立卡贫困学子1058人次,建立联系并线下沟通979次,实现263个“微心愿”。
国强公益基金会根据共青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整体工作部署,在12个省共同建设、管理、运行114个“童心港湾”,围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拓宽合作领域,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学业支持、自护教育、情感陪护、研学拓展、公益捐助等活动。
(四)就业扶贫,打造从培训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
就业是减少贫困的根本途径,碧桂园用商业思维推进就业减贫,联动社会共同体促进更多就业,以农村需要、市场需求及实现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群众意愿,提供免费就业培训。
结合自身在房地产开发、多元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碧桂园联动集团内部子公司及外部合作单位等相关产业链岗位需求,根据需求组织技能培训和专项招聘。例如,随着碧桂园机器人餐饮业务的发展,对电焊等工种的需求缺口较大。基于此,碧桂园联合国强公益基金会,2020年7~8月分别在广东清远和广西大化开展“订单式”电焊工技能培训班,在学员获得技能认证资格后由子公司千玺机器人餐饮有限公司现场宣讲、招聘。
随着碧桂园服务板块的发展壮大,公司对母婴护理、育婴护理、养老陪护、家政服务等技能人员的用工、招聘和内部培训等需求持续上升。碧桂园通过内部聘用和外部合作等方式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和专家,并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打造了一套高标准的家政服务课程体系。基于企业自身需求和商业逻辑,碧桂园联合国强公益基金会成立广东凤凰到家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计划在2020年开设12家培训基地,一方面承接碧桂园就业扶贫所涉及的家政培训等相关业务,通过公益培训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向全社会开放,开展自主收费培训项目和就业输送,从而实现公司的自主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碧桂园还联动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广东省家政协会、龙江餐饮协会、顺德厨师学院、金博士培训学校等,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收集社会共同体就业岗位超30000个,提供给贫困劳动力,打通需求端与供给端,真正助力贫困户上岗就业。
自2012年正式开展就业扶贫以来,碧桂园就业扶贫累计培训70817人,其中37731人实现了上岗就业。自2018年5月20日结对帮扶了全国9省14县以来,已在14县累计实现就业扶贫培训33773人,其中19999人实现上岗就业,共覆盖贫困人口40152人。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既帮助了受培训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碧桂园集团部分业务部门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间接地助力碧桂园集团相关业务发展,实现就业扶贫和商业的互推和双赢。
(五)X政策:因地制宜、因城制宜
党建扶志、产业扶富、教育扶智、就业扶技,构成了碧桂园集团的精准扶贫四大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地理、生态、人文等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外,碧桂园及区域子公司结合当地实际和贫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健康扶贫等帮扶项目。
碧桂园捐资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开展义诊下乡、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帮助贫困地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推进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在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碧桂园帮扶小组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项目等,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引入人文景观项目及旅游相关业态,建设特色民宿、旅游接待室、农家乐及配套设施。
二、经验模式总结
(一)可造血的企业化减贫模式及实践
碧桂园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集团发展的使命与目标之一,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民营企业助力精准扶贫应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碧桂园重点选择具备一定资源禀赋但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对建档立卡户提供“可造血”式帮扶;在扶贫工作团队的建设上,构建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确保扶贫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在扶贫方式的择用上,利用碧桂园集团全国分布的区位优势、多业态经营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精准帮扶质量。
(二)企业化公益凸显商业之美
碧桂园作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扶贫行动,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企业优势并结合自身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碧桂园同样获得了来自社会的关注和肯定,打造了具有民营企业特色的扶贫公益典范品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积累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义利并举、公益与商业相融合,最终实现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三)战略公益创新实践:扶贫与商业互促的社会企业模式
碧桂园长期在扶贫的一线,如何可持续解决地方贫困问题是政府和商业双重失灵而尚未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对此,碧桂园整合社会扶贫事业的公益资源,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兴办社会企业,挖掘和打造扶贫地区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消费扶贫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