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读新版《晨曦集》:翁帆笔下的杨振宁
翁帆的文章虽短,却都言之有物,把她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是抓住重点来说。因为作者惜墨如金,一般读者,也许看不出名堂,这里我尝试着做一点解读。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商务印书馆特地为此出版了《晨曦集》增订版,作为杨先生的生日贺礼。《晨曦集》初版于2018年,此次增订,增加了13篇文章,10万字左右的篇幅,照片增加了近40幅。
仍然是杨振宁、翁帆编著,但增加的文章,主要是杨振宁本人和友人回忆杨振宁的作品。在编辑过程中,我曾几次建议翁帆多写几篇,因为在我看来,她与杨先生已相依相伴17个春秋,时时可以近距离观察杨先生,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我希望她能尽可能地留下珍贵的记录。但是,因为翁帆处事非常低调,她喜欢退到幕后,多年中不仅从不单独接受媒体采访,而且也极少写文章谈论杨先生。这一次,为了编书,她表示会写一写,但是最后仍然只提供了一篇极短文和一篇后记。加上原版收入的一篇千字文和后记,署名翁帆的作品,在增订版中只有4篇,一共大约5千字。
但是,这5千字在我看来却很有些分量。文章虽短,却都言之有物,把她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是抓住重点来说。因为作者惜墨如金,一般读者,也许看不出名堂,这里我尝试着做一点解读。
1.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
书中收入的《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最初刊登于2017年4月19日的《中华读书报》。翁帆写此文,纯粹是有感而发。当时,为了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网上有很多议论,说怪话的人不少。凤凰卫视甚至专门为此做了三人谈,主要观点是肯定的,但其中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杨振宁很“精”,意思是说他在美国可以给他好处的时候,选择美国籍,而在中国可以给他好处的时候,就选择中国籍,这是一种利己主义的精明。
翁帆认为,这种认识与她所了解的杨振宁不同,于是在文章中举了四个小例子。
前两个例子,一是说杨振宁于1971年夏天到中国大陆探亲访问。回美国后在许多地方,包括多所大学和好几个中国城,做有关新中国的演讲,介绍“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轰动。他的举动也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谈话”,给他施压。二是说杨振宁对政治风险全不在意,此后致力于沟通中美两国关系,于1970年代后期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向美国社会介绍新中国,强调中美建交的必要性,遭到国民党驻美国机构的辱骂。
这里集中展示的是杨振宁的家国情怀。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杨先生虽然因为现实压力和特殊处境,不得已而加入了美国籍,但是他的中国心始终未变。进一步说,我以为,这颗中国心还因他首次归国旅行而被点亮、大放光彩。增订版《晨曦集》披露了杨振宁1971年的演讲全文,标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杨振宁先生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印象》,这篇演讲,字里行间洋溢着杨振宁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虽然,在“文革”后期那个特殊历史条件下,杨振宁和我们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左倾思潮的认识带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他的确是发自内心地看好新中国,力挺新中国。可以说,这次演讲,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杨振宁的人生。在此之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