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 租户如何“住有所居”?
公租房,主要为了解决城镇户籍的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则是解决大中城市里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十四五”期间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武汉拟筹建25万套,成都25万套,广州60万套,和广州新增商品住房规划量几乎一比一。
公租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土地也由政府划拨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是政府给政策,引导市场来做。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张玥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现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
2021年8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坦言。
住建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发展针对大中型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是十四五期间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通过网络直播,远在广州的张怡彤密切关注着这场发布会。“我主要是非常关心我这种穷人什么时候能住有所居。”大学毕业两年,来自海南的张怡彤一直在广州工作,和这个城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租房过日子。
在这场发布会上,“住有所居”的重点保障对象第一次明确集中到了张怡彤这样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身上。更明确的信号是,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指明“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印象中,专门就某一个房屋类型,发一个国办(即“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这还是第一次。”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撰文感叹,当年大力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没有过这样的待遇。他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称为闯入楼市的“新物种”。
在这之前,政府提供给年轻人在大城市低成本租住的主要选择是公租房,即公共租赁住房。2010年6月,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此后公租房成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十年来,公租房是否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从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楼市“新物种”会带来哪些不同?
兜底保障
2018年,毕业两年的张子琪搬进了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公租房。她在重庆读完大学后留在当地工作,每月的房租是刚毕业时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省房租,张子琪开始申请公租房,等待三个月后拿到了钥匙。
她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身边不少朋友租住公租房,基本都是在重庆读大学、毕业后留渝工作的外来年轻人。
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官网2019年10月刊登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解读”显示:凡年满18周岁,在主城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