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撒泼打滚不如长能耐

“人得明白,不要跟自个儿较劲。您来您就是我们的主顾,咱们就是好朋友,您不来咱也是好哥们,不听就不听。”

发自:宁波、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采访郭德纲是在浙江宁波,节目的第四个录制地,首期在天津。采前他刚带领上节目的徒弟们做完直播,随后被带到酒店的会议室。坐定之后,工作人员送来一把扇子,他打开扇子,示意我可以开始提问了。


这是郭德纲带徒弟们录制团综《德云斗笑社》的第二年了。2020年,郭德纲想把德云社内部的日常样态展现给大众——大多数时候,观众了解他们的渠道是剧场,线下演出受到疫情影响后,他觉得这件事急需提上日程。


最开始郭德纲设想的形态其实不是现在这样,他想做一个慢生活的节目,主要拍摄“这帮人在一块吃喝玩乐工作学习”。在他看来,舞台下的相声演员特别好玩,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所以“这帮人”的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样。有时候他和徒弟们也觉得,台下哪怕吃个饭,“大伙互相就逗得都不行了”,郭德纲会把这一切都录下来,回看的时候感觉展示给观众看挺好玩的,这是他的出发点。


郭德纲原本的想法是节目里不带相声,顶多带一些相声边缘,比如创作的过程、后台候场等,“但不想那么赤裸裸地表现相声和舞台,因为做得太多了。”和制作团队以及视频平台碰过想法后,三方一起重新制定了更严谨的内容呈现:从节目角度出发,要有相声。“可能观众还是希望有吧,所以说这块还是保留下来了。”


但郭德纲到现在还是对此有顾虑和看法的。传统相声大概有几百段,这几百段是从清朝到(上世纪)80年代一百多年才出了这么些段。如今节目要求短时间内出一段,“其实是违背创作规律和科学的。一段好相声不能这么紧张。马上就告诉我,你要写一个矿泉水的段子,明天就用,这其实是不对的,他出不来好作品。你想了,一百多年了才出了这么几百段相声,对吧?所以说这也是考验演员,另外也说明观众真的很宽容。”


虽然郭德纲觉得“确实难为他们”,但他也不会私下帮徒弟们把关。他认为一个作品成不成是多重关系、多种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有的时候演员在台上突然迸发出来的灵感,就很好,这绝不是师父教的。

比起综艺节目,郭德纲显然对相声本身的兴趣更大。他回忆了自己最初接触相声、互联网对相声的影响、对“德云女孩”的看法以及刚结束不久的“龙字科招生”情况。


以下是郭德纲的自述:

“相声没死”

其实我小的时候所接受的相声的理念,和现在专业团体的一些人一样。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和他们走在一起,也没能和他们走到最后。

如果说彻底的改变的话,大概有两个点让我印象很深。一个大概是1997、1998、1999这三个年头,我发现我在专业的曲艺团体里边,所接受到的信息还是有提升空间的。那种信息迄今还是在专业团体里边实行,比如他们认为观众只听新不听老,他们认为相声节目不能超过12分钟,他们认为相声就这样就很好。那么之前我就是因为相信这三点,才决定要改行干,没有意义了。必须说12分钟相声、必须要在那个环境里边去争取什么比赛的名额,但是那东西我争取不上,没有我的饭,所以我想我只能干别的。

之后我到北京来发展,其实我也唱戏,我还到一个文化公司去写东西,给人做编剧,做综艺节目的编导,这些活我都干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北京的小茶馆里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说着玩了,突然间我觉得这和之前在团队学到的相声理念还是不一样的。

第一,观众听老,传统不代表陈旧,它代表的是完美和经典。所有的艺术都是要先继承传统再创新,之前他们说的是不用传统直接创新。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胡说,因为观众是喜欢并且接受的。第二点,我每段相声都是45分钟往上,我一下午说三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秦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