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之路 | 100张中国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事物将被遗忘。但有很多事,不该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留住”那些时代片段,有一群人踏上#见证之路#,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故事、通过花坛设计展示国家发展、考证多年追寻历史真相、收集卡片串起社会变迁……他们创造机会,让更多人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1.卞寿堂(西安白鹿原文化研究院院长):六十年信念不改,详细考证探索其历史渊源,只为坚持弘扬白鹿原民俗文化

16岁发表作品算起,生于1944年的卞寿堂老先生,如今已是一位有着超过60年文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经验的知名学者、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以家乡故土为题材,特别是对白鹿原更有一种不能割舍的浓浓深情。

为了发掘和整理白鹿原的人文历史资源,几十年来他翻阅大量文史典籍,遍访名人学者,踏遍村庄院落,对白鹿原的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等进行了艰辛的考证和研究整理,只为宣传和弘扬白鹿原文化。

2.陈年喜(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驻会作家):作为一名矿工诗人,他用文学的力量,为尘肺病人发声

七年前,写下《炸裂志》的陈年喜,还是一名在地下五千米劳作的爆破工,他也因这首诗而出名。后来,他开始尝试散文、非虚构写作,内容大多取材于他的矿工经历以及一些尘肺病患者的生死命运。虽然已离开矿山多年,但在2020年初,从事爆破工作16年的他仍被确诊为尘肺病。

2020年9月,陈年喜加入了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成为基金会十年来唯一的驻会作家,跟随公益团队到延安等地做尘肺病人情况调查探访。好在,这几年国家层面日益重视,各种福利、政策相继出台,但相较于这个群体严重和急迫的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超越学科界限,表达人间情怀

陈平原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院馆员,上世纪80年代,他与黄子平、钱理群进行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论述框架。这一文学事件一直到现在仍然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批评研究,因此三位学者常常被人称为燕园三剑客

陈平原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等著作。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4.胡昇("中国好人",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坚持四十余年义讲的志愿者、金牌讲解员,致力于讲好湖北故事中国故事

1978年胡昇第一次看到曾侯乙编钟时,就迷上了文物和历史。为了解历史和研究文物,他投入大量学习时间,最终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自成一派的讲解风格,成为湖北省博物馆“001号志愿讲解员。四十多年来,胡昇每周义务讲解十多个小时,每年志愿服务时间近千个小时,对市民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普及和革命传统教育。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期间,胡昇还向总书记介绍了戴家湖生态发展的过程。

5.蓝海浪(国庆天安门花坛总设计师):24载花坛设计路,用花坛向世界展示中国故事

蓝海浪自幼年便与园林、花草结缘,大学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从1997年起,他就开始参与天安门及长安街国庆花坛的设计工作。24年后的今天,他已是这项工作的总设计师。

工作至今,蓝海浪画过的设计图纸数不胜数。从素材收集到方案构思,再到图纸第一笔落下,建模、效果图、方案汇报,又经反复研讨修改,开始施工,到国庆天安门花坛最后完全落成,蓝海浪全程专注,只为向公众呈现一个具有中国发展故事的作品。如今的他仍然坚守在这条路上,也将继续用一个个新作品致敬中国发展。

6.苏智良(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多年寻访幸存慰安妇,只为给历史找回一个真相

二十余年来,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倾尽心力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这一切,源自他对上海杨家宅慰安所照片的兴趣和深重的社会责任感。

为此,他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其团队走访足迹遍及中国二十多个省市,并寻访到二百多位慰安妇幸存者。在海外机构的帮助下,他一直资助幸存的中国慰安妇老人。他让全世界人民知道这个最悲惨的女性奴役制度,还原这一段被抹去的历史真相。

7.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从郑州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到登上全国瞩目的《百家讲坛》,成为一张在全国掀起一阵科举热的河南文化名片

20138月起,时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王士祥主讲的27集《隋唐考场风云》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他才思敏捷,思想深刻,博古通今,语言生动幽默,极具个人魅力和学者风范。学生们反映:王士祥老师讲课的风格非常幽默,总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出来,听着非常舒服。他被学子们评为郑州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8.胥思广(用收藏见证历史的集卡狂人):10年收藏近20万张卡,用集卡见证社会变迁

十多年前,胥思广经常骑着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打探卡的消息。许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认为他不务正业。面对外界的质疑,他一直坚持这项爱好,至今已经收集了20万张卡片,其中交通卡就有近10万张。

胥思广将卡片视为时代的见证者,他善于发现每一张交通卡背后的故事,并用它们串起社会的变迁。作为成都地铁和天府通的非官方顾问,他还为两家公司提交了“5年制卡计划,并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主题卡展。

9.杨越峦(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专注长城摄影,用影像述说长城魅力无穷的文化内涵

杨越峦曾站在陈家堡长城之上,聆听着来自时光深处的娓娓诉说;此后十余年间,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超过十万张长城照片。

杨越峦不再刻意去表现长城的风花雪月,而愿意用影像去述说长城那魅力无穷的文化内涵。他曾说,“凡是有长城的地方,我都想走到。”因为长城不仅是拥有无尽解读的千年长诗,更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象征。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