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已故传奇“建筑女王”留下叱咤风云未来感

“人们对未来生存的关注在不断减弱,因为未来看上去相当严峻,人们也开始变得麻木……但我对‘未来’深信不疑。”

扎哈建筑事务所至今已在中国开展了一百多个项目,遗憾的是她本人未能亲眼见证绝大部分作品的落成。其中,北京大兴机场可谓她最惊艳的遗作之一,被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周建平

“建筑不只是一处庇护所,它应该令你兴奋,给你安慰,使你思考。”

已故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留下的作品,捕捉并凝固了风的形状……她是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独立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的女性,曾于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今年7月,在扎哈逝世5年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HadidArchitecture,以下简称ZHA)在中国大陆首次举办“实践与探索”特展。两百多件原版模型、珍贵手稿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艺仓美术馆,带领中国观众回顾了这位传奇“建筑女王”及其创建的ZHA过去四十多年间的作品演进轨迹,以及扎哈想象中未来城市的模样。8月底展览闭幕,观展人数突破6万。

▲Bee’ah总部,沙迦,阿联酋,2014-2021制图:MIR,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全方位有360度,为何死死盯着一个角度?”

天马行空的扎哈终身未婚,一生都在颠覆人们对建筑、国籍、性别的偏见。猛然下沉的地板、倾斜的墙面、飞升的天顶,一切仿佛脱离了地心引力……她突破传统的设计犹如天外来物,行云流水的曲线极具象征主义的雕塑感。

罗马21世纪艺术博物馆、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都是扎哈以丰富的流动空间表达的建筑宣言。快速发展的中国,也给了她实现想象力的机会,她把这片土地视作“给予我鼓舞、让我精神振奋的地方”。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库,阿塞拜疆,2007-2012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伦敦,英国,2005-2011/2014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罗马21世纪艺术博物馆,罗马,意大利,1998-2009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扎哈曾在中国多地发挥她无拘无束的大手笔。广州歌剧院形如被珠江流水冲刷的鹅卵石、北京银河SOHO酷似高耸入云的梯田、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仿若湖畔盛开的三朵芙蓉、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中编织金线银线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流动感”……至于北京丽泽SOHO、大兴机场等作品,扎哈的先锋设计,她的大胆结合最新材料和工艺、富有前瞻性的空间理念拓展了人们对未来建筑的构想。

▲银河SOHO,北京,中国,2008-2012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丽泽SOHO,北京,中国,2015-2019摄影:Hufton+Crow,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供图

“人们对未来生存的关注在不断减弱,因为未来看上去相当严峻,人们也开始变得麻木……但我对‘未来’深信不疑。”

伊人已逝,如今置身她留下的建筑,扑面袭来的,仍是叱咤风云的未来感。

乌托邦:10年“纸上谈兵的建筑师”

“在很多地方,人们对城市与生活的想象已经固化,但中国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在变化、前进中,有无限可能。”

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地理风貌曾给扎哈带来丰盈的灵感。

早在1981年,扎哈和她在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简称AA)的同仁第一次来到中国。“我们从香港北上,广州、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济南,直到北京,在中国待了一个月,走了沿海条线。那是一次让人心醉神迷的旅行,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