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悉尼歌剧院的那个人去了

和当时建筑部长吵翻后,乌松辞职回到了丹麦,从此再没重登这块大陆,甚至没能亲眼看看这座遐迩闻名的建筑奇迹。歌剧院直到1973年才完工,竣工典礼时连建筑师乌松的名字都未提及。

【逝者】

11月29日清晨,悉尼歌剧院设计者、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在哥本哈根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0岁。

2003年,85岁高龄的乌松摘得建筑桂冠普利兹克奖时,靠的是他30年前的作品悉尼歌剧院。评委会主席罗特·希尔蒂说:“乌松创作了20世纪伟大的标志性建筑,一个举世闻名的美丽形象。他的谨慎、聪明、安静,以及毫无虚假与规避冲突的态度,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乌松1918年生于丹麦,他的父亲是位才华横溢的造船设计师。不同于其父精湛的绘图技巧,乌松受瑞典画家卡尔·吉伯格启发,养成了随性的绘画手法。在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读书时,在两位名师指点下,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尤其偏爱约翰内斯·普瑞·莫勒的《中国佛寺》与中国建筑古籍《营造法式》。1958年来华,乌松曾在北京拜会梁思成,当面请教有关《营造法式》的问题。

“悉尼歌剧院基座的灵感来自玛雅文化中前哥伦布时期的庙宇。玛雅人向上天感谢与祈求,因此在平台上建庙,屋顶就像背景天空的白云。”1957年,38岁的乌松以“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混凝土拱顶”方案在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取得悉尼歌剧院设计权。消息传来,他自己也吃惊不小,事实上,设计方案时,他都没去过悉尼,只看了些港口的照片。

然而,歌剧院的施工并不顺利,历经16年,耗资1.2亿美元,直到1973年才完工,竣工典礼时连建筑师乌松的名字都未提及。1966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要求乌松修改方案,但追求完美的他拒绝妥协,和当时建筑部长吵翻后,辞职回到了丹麦,从此再没重登这块大陆,甚至没能亲眼看看这座遐迩闻名的建筑奇迹。“所有设计方案都有自己的出发点,不能轻言否定。”乌松说,“它(悉尼歌剧院)就在我心中,是我生命的一大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澳大利亚人渐渐认识到乌松的价值。1999年,他也与悉尼当局达成和解,重新设计了歌剧院的新西柱廊。

乌松去世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致悼:“乌松是位极富想象力的建筑师,为世人留下许多宝贵遗产。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在世界的标志,也是澳大利亚在世界的标志。他是丹麦的儿子,但我要说,就他的精神而言,也是澳大利亚的儿子。”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建筑师,悉尼歌剧院11月30日晚熄灭灯光,一旁海湾大桥上的澳大利亚国旗于12月1日降半旗致哀。

乌松是一位探索历史根源的建筑师,他探讨玛雅、中国、日本、伊斯兰文化,还有他自身的斯堪的纳维亚传统。布格斯德教堂是乌松在丹麦付出相当心力的一件作品。教堂外形以四方为架构,呈现封闭量体,室内却采用圆曲弧墙,明亮而具亲和力,全部窗户朝向天空,云隙间照耀的阳光进入室内,呈现迷人神秘的教堂室内空间。牧师西门森说:“你不可能发明一个神圣的空间,只有去激发它,甚至在一棵树下。”

从抽象的悉尼歌剧院、人性化的集合住宅、诗情画意的教堂,到政府及商业的纪念性公众建筑等,乌松注重平衡原则、对建筑艺术的感觉以及对自然的响应。他的作品是一种人们心灵所追求的设计。“建筑师必须与生活形态完整接触,建筑内含着真实生活形态的架构,无论谁生活其中,建筑作品将是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这种感觉无论年代多久远都将是真实建筑的基础,而建筑感觉的诠释被相互运用着,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建筑、创造建筑。”

网络编辑:老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