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喜与忧

本文入选2021年南方周末教师征文挑战赛优质作品,作者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干部。

以我现在看来,青少年追星的喜就喜在:

1、减压。

在升学指挥大棒的挥转之下,娃儿们学得确实苦惨。

拿初中时的翘楚为例,初二初三学年,早上六点二十就得起床、洗漱,六点四十坐到餐桌前吃早点,七点整要下楼出门,七点十分之前就要走进学校大门。早自习一节课,加上上午的正课,一共五节课。十一点半休息、午餐,只有一个小时零三十分钟的时间,下午一点整,又要连上四节课。到四点半放学,回到家,五点十分,休息一会儿,写写作业,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八点钟,晚上写作业和复习的时间也才是刚刚开始。一般而言,熬到十点半和十一点钟睡觉也算是“不用功的”,更多的是要熬到十二点,甚至更晚,才算“刻苦用功”。

这实际上造成了娃儿们睡眠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发育。本指望周六周日能睡个懒觉吧,其实呢,不过就是一种奢望。数学班早上七点半开课——周六周日并不比正常上课时轻松。九点钟下了课,没有其他的补习班还好,可以回家休息了,可是实际上,有几个这样自在、潇洒的呢?还不都是从一个补习班出来,再奔向另一个补习班?

这种频率的学习、作业、复习、补习,能抽出时间来追星——听听歌,看看片子,手舞足蹈几下子,谈论一个个八卦故事、明星轶闻,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过分的。我反倒是觉得追星的时间太少了,我们的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也不够好,不然的话,可以追得更“透彻”一点,“紧密”一点。时不时去和明星见个面、签个名、拍个照、对个话,解解“近渴”,更来劲。

我的一个同学刘,在女儿高考前就购得了BIGBANG哈尔滨演唱会的VIP千元席位,考后第三天,娘俩儿赶赴现场“嗨皮”,并在微信上为大家“现场直播”,那种开怀畅快的幸福滋味,几乎“溢”出了屏幕,流淌了一地。

想一想,每每到了暑期,这几年我和翘楚妈妈也没少带翘楚出去旅游、散心。2014年去的江浙沪乌镇太湖,2015年去的宁青陇嘉峪关敦煌,2016年经由绥芬河去的俄罗斯海参崴,2017年去的川渝都江堰九寨沟,总体上在该休息放松的时候,也游玩了一些旅游景区。至于这些长途旅游活动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学习成绩提高有多大的帮助,我还说不上来。

2、了解掌握课本外的知识技能。

不出意外的话,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娃儿们不要迷上电子产品、电视节目,而要迷上数学和外语、写写和算算。实际上,大家都不得不拜服、妥协于电子产品和电视节目的强大魅力,但求不要“玩物丧志”也就好了。

电子产品、游艺类娱乐节目的吸引力实在是强悍,不被它“迷倒”的青少年,不是另类,也是异禀人物了,实在是难找。

翘楚小学毕业的暑假,我们给她买了以音乐手机为主打理念的手机,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听音乐、听英语,可是,通过手机这个平台,她打开了了解认识这个多姿多彩世界的门径。

翘楚通过追BIGBANGEXOTFBOYS的歌曲,追李易峰、鹿晗、张艺兴等“小鲜肉”的影视热剧、综艺节目,对当下时尚流行元素、东亚风土人情、韩语、英语的扩展知识,多有领悟和收获。不过,她不屑于与我交流,认为我实在太“out”了,她有她的“朋友圈”,有她们专属的话题和热点。

家长大人们对于高新技术电子产品的应用,经常要得益于娃儿们的指导。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子技术革命,我们不得不被动地加快“追赶”的步伐,这就是所谓的时下的热词“倒逼”。大势所趋,谁又能抱残守缺?所以,面对现实,你不去追也不行了,滚滚洪流袭来,你势必要随波逐流。

那么,青少年追星的忧又忧在何处呢?

1、我们的“星星”太少。

看着娃儿们追星,我自然地“追”出一个问题:退回去三十年,我们也是初中生时,都在迷什么、追什么?

1990年代初,我们迷小虎队、张国荣、郑智化、谭咏麟、四大天王,迷现代新诗、先锋小说、NBA,迷罗伯特·巴乔、迈克尔·乔丹,追逐现代都市感、山地自行车、梦特娇夹克、老人头皮鞋,认为BB机、IBM 586电脑、SONY随身听CD机是高档的奢侈品,高级玩具。

现在检视一下,似乎是迷来追去,就是没有迷上数学和外语,没有追出写写和算算的精准无误,没能追出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想到这里,我不禁脸红心虚了,觉得乃父已然如此,又凭什么要求儿女们个个性格乖巧、聪明伶俐、学业优异?

两下一对比,尽管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玩具”发生了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可是我们还是发现,追逐演艺文体明星,追逐视听感官刺激,追逐高科技电子产品和流行品牌服饰,似乎一直未曾变化。

认识到这些天然属性,我也就不怪娃儿们去追逐明星、追逐时尚新潮元素了。并且感觉,需要在这个大的态势下,顺势而为,做出有益的、切实的引导和帮教。

我觉得我们当家长的,甚至是国家这个“大家长”,首要的任务是处理好追逐明星与“正向三观”的确立、巩固这个问题。说起来,从上到下,都把这个事情当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是,如果我说得不离谱,目前的情况是,喊破了嗓子,效果却不大理想。

就我的观察,这个问题倒不是上头引导的方向上有什么偏差,而是在普及、运作的环节上,有不足和缺位。思想教育工作肯定是一环套一环的系统工程,如果在若干环节上陈旧、老套、滞后、脱节、断档,就影响了一茬又一茬时代新人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刷新、增益和丰厚。

就是说,我们的精神文化产品还没能很好地承接和担当起这个任务。尽管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是足够丰富的,可是,要“深入我心”“共同认知”“舍我其谁”,要求和标准确实是很高级的,也确实不是一天两天三年五年就能达到和实现的。

事实上,中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他们的身心头脑、精神世界,如果不被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中国优秀的文化基因浸润、交融,显然不会在那里“空闲”着,就必然要和其他的文化风潮相亲密、渗透、容纳。当我们偏差和缺位了,就难怪外来的、网络的泛娱乐、轻质化、时代感突出的综艺、影视、文学产品,来填补这一块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

所以,日韩风,欧美潮,好莱坞,一波又一波的文化产品携带着它们的价值观,长驱直入,摧城拔寨。

2、推广工作要来“真”的。

我们知道,当下中国的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不能说是没有大的进步和提高,之所以影响力还有限,还没达到上下所期望的“爆燃”效果、持久的长效,关键的还在于进一步的认同和推广。

有一个好例子,大可拿来借鉴。20176月,我听说清华大学近年来在秋季新生入学时,向每一个新同学赠送一本(套)文学名著,2015年送的是路遥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2016年送的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换成中国作家的著作就更好更完美了。2017年送的是英国作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走的是“艺术范”),我觉得这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在具体的操作上,清华大学的作法非常可取:“免费赠送”“不厌其烦”“没完没了”。我把这个理解为“强行植入”——不用你花钱、费心思,来吧,被动接受吧,被动地被“最优秀、最伟壮、最豪迈的民族血气和风度”所浸泡、滋润吧。

所以我感觉,有如清华大学这样眼界、胆魄、手段的学府,真真是国家和全民族的幸事。

所以我只愿这样的举措,从北京开始流行,一直“感染”“效仿”“沿袭”到全国各省、各地、各行业,从幼儿园,到小学校,从田间地头到工厂码头,从机关干部到社区群众,真正能大面积地享有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中”字号、“华”字号、“原”字号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娃儿们再追星,也“穷追猛打”咱们自己的文体巨星、艺术巨匠,咱们自己的“华剧”“华味”,而不是面对充斥荧屏的令人恶心反胃的“神曲”“神剧”。

就此,我觉得,在我的小家庭里,今后在购买、观赏、消费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纸牌屋》《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请回答1988》《摔跤吧,爸爸!》《变形金刚》《速度与激情》《岛上书店》《解忧杂货铺》《追风筝的人》等等等等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消费“中国自造”的老“四大名著”,新“四大名著”(据说是《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穆斯林的葬礼》《活着》),以及金庸、二月河、莫言、曹文轩、迟子建、刘慈欣、朱秀海、柳建伟、严歌苓等等的文学作品,更有《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亮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乔家大院》《温州一家人》《鸡毛飞上天》《风筝》《上海滩》《西游记》《霍元甲》《金刚葫芦娃》《皮皮鲁与鲁西西》这样的“三观正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影视产品……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教师征文挑战赛投稿邮箱为 nfzmread@126.com,欢迎进一步了解比赛规则:http://www.infzm.com/contents/206897

--------

2021年4月,南方周末报社正式启动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正向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赠阅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纸质报纸,以及举办进中学校园、开展公益教师训练营等线下活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