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为两岸的电影,为中国的电影
在李行的电影中,原乡、人情是两大主题。他说:“都是离乡别井妻离子散,所以人心苦闷。我用爱来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看看台湾将来的发展,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杨静茹
2019年5月下旬,第11届两岸电影展之李行电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89岁的李行拄着拐出现在开幕式上,陪伴他的是近四十年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演员甄珍和由他带入行的演员杨贵媚。这时,距他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王哥柳哥游台湾》已经过去60年。同时期的导演胡金铨、李翰祥、白景瑞等都已仙去,而李行一直活跃在电影界,他的名字贯穿了半个多世纪的台湾电影史。
▲《街头巷尾》·1963·
李行本名李子达,1930年生于上海,因战争爆发随家人定居台湾。入行后,他执导了五十余部电影。1963年,李行执导的《街头巷尾》大受好评,为他带来声名;此后的《蚵女》《养鸭人家》等影片让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1979年起,李行凭借《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连续三年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达到导演生涯的高峰。
▲《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
李行创作偏向保守,一直坚持乡土气息,拥护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有时甚至有说教意味。他的电影中,慈父严母是常见搭配。但这与他本人的经历相反,他父亲严厉刚直,母亲温柔周到。童年时期,父亲丢下一句“我要去西北弘教”,便匆匆离去,留母亲一个人收拾家当,带着四个儿子苦追。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曾两次掀起“琼瑶热”,皆与李行有关。1965年,他将琼瑶短篇小说《六个梦》中的两篇《追寻》《哑妻》,分别改编为《婉君表妹》和《哑女情深》,票房大爆,琼瑶的小说一时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的香饽饽。70年代,他搭档张永祥,连续改编《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碧云天》等6部琼瑶作品,将琼瑶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在片场,李行以严格著称,业界流传着“不被李行骂过的演员就不会红”的说法。通过他的镜头,邓光荣、钟镇涛、甄珍、杨贵媚等演员为人熟知,70年代台湾当红演员秦汉、秦祥林、林凤娇皆与他渊源颇深。80年代到新世纪初,台湾电影各个门类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受过李行的调教。
进入80年代后,李行频频往来两岸三地,不遗余力促进大陆、台湾、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合作。他的电影《汪洋中的一条船》是第一部在大陆公映的台湾电影,轰动一时。1990年,他率台湾电影代表团首次到访北京,使得隔绝四十年的两岸电影人重聚。在他的斡旋下,两岸三地导演研讨会已由三地轮流举办过若干届。
鉴于年龄与经历的相似,电影界常将李行与谢晋作比较,二人在1992年两岸三地导演会上见面,一见如故。后来谢晋去台中游玩,李行放自己的电影《唐山过台湾》给他看,看到一半谢晋忍不住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秦莉
小象
大陆的电影已经越来越没有深度,反应不了现实状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