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行动半年记:一次改变命运的系统迭代
数据显示,“团圆”行动找到的失踪被拐儿童中,约50%是基于2021年新采集到的DNA数据比对成功的。
孩子和父母年龄相差过大的、出生时间和登记时间相隔较长的、连续生育两胎女孩的家庭,都是贺峰关注的对象。
杨航在孩子失踪当年就借钱买了辆二手汽车,2008年之前,每年都要沿着成昆线跑至少两次,但衰老侵蚀了寻子的雄心。
(本文首发于2021年8月2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第三次抽血样之前,成都父亲杨航有些犹豫了。
从1998年起,他和妻子三次抽血样,有公安机关找上门来,也有他自己主动要求抽取。
杨航已经60岁,他丢了的孩子25岁。
“跟你差不多大,”他在询问南方周末记者年龄后说道。
2020年底,成都警方通知他需要再抽一次血样——上一次是10年前,他看到湖南第一例DNA盲比成功的报道后,主动找警方再抽一次血。
“我有一种预感,这次很可能会比中,”杨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预感令他有些踟蹰,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一个25岁的,可能操着异乡口音的孩子。
杨航的预感,随着2021年“团圆”行动频频见报,找回失踪儿童数字不断刷新,愈发强烈起来。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公安部刑侦局其实有两个“团圆”。
一个是2016年上线的“团圆”系统,另一个是2021年启动的“团圆”行动。
前者通过互联网信息推送,试图在数十个小时内找到新近失踪的孩子;后者则借助于打拐DNA系统等技术手段,致力于破获数十年来的拐卖积案。作为破获积案的重要手段,今年起,“滴血认亲”功能也被加入到“团圆”系统。
“团圆”系统的实时数据显示,上线五年来,该系统共计找回新近失踪儿童4781名,找回率达98%。
而在“团圆”行动方面,截至8月26日,公安机关共找回3480名历年失踪儿童,时间跨度最长的达61年。
相较于数以十万计的DNA采集量,“团圆”行动找回率看似并不高,但与历史战绩相比,“团圆”行动已显示出技术的巨大进步——在2009年建立联网打拐DNA数据库后的十年内,公安机关通过DNA比对仅找回历年失踪儿童6100余名。
过去十多年里,人们时不时地领略这套科技系统带来的奇迹,随着系统迭代,奇迹发生的频率日益增高,演变为概率事件。至于系统的“参与者”们,人生方向多年前被意外改变,未来可能二度改变,这也令他们有些彷徨。
人像与DNA双管齐下
8月26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团圆”行动找回儿童数量更新为3480名。
上一次是在7月13日通报电影《失孤》原型一案告破的情况发布会上,数字为2609名——短短一个多月,又有八百多名历年失踪儿童被找到。
飞增的数字与公安部组织的一次会战有关。5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9名刑事技术专家聚集在千佛山下的山东警察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团圆”行动刑事技术比对会战。
6月8日,会战进行到最后阶段,公安部刑侦局刑事技术处处长牛勇欣喜地告诉媒体:“目前会战已经比中确认470名,此外还向各地下发了四百多条待确认的线索,一旦被确认,将又有一批儿童被比中。”
“这些专家不光懂技术,而且会分析研判,在会战交流中总结出了好的技战法,”牛勇介绍,“470人的数字看着不大,但含金量非常高,因为会战攻坚的都是多年来难啃的骨头,某一省份单独工作很难突破。”
此次会战首次将人像比对技术和DNA比对技术融合使用,专门研发了“团圆行动技术比对会战平台”,导入全国性的DNA数据和人像大数据。
譬如一名1996年在广东东莞被拐的湖北黄冈籍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吴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