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北平日记》国内首展,真实还原时代大潮中的学人风范

8月5日,“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开幕,当天下午,第三期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在可园博物馆开讲,主题为《容庚北平日记》中的东莞情结,讲座邀请《容庚北平日记》整理作者夏和顺主讲。

这份《容庚北平日记》记录时间为1925年1月1日至1946年2月26日,共有16册,记录了容庚先生治学、研究、交往、鉴藏人生中最重要的21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其原件由容庚先生家属容国濂先生提供,在《“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中展出,属国内首次。

容庚寓京24年留下16册日记

《容庚北平日记》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学术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详细梳理了《容庚北平日记》中的主要内容。

容庚先生自1922年夏赴京至1946年初南归,寓京24年间留下16册日记。虽为个人纪事,记录先生日常生活、读书、研究、交往及购藏等,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

在容庚先生亲属的大力支持下,部分日记原件在“容庚与东莞”系列展览中首次展出,为人们呈现一个立体多面的容庚先生,勾勒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国学人群像。

容庚北平日记(以下简称“北平日记”),多写在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专用日记本上。日记本封面印有“自由日记”或“国民日记”字样,其装帧印制颇为讲究,采用了烫金、激凸等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容庚北平日记

日记本还附有目录、要事表、通讯录、收信表、发信表、邮政寄费表、收支统计表、阴阳历参照表等实用资料,并夹带商务印书馆的相关广告。

《国民日记》目录(左)、日记本所附发信表(中)、日记本所附广告页(右)

记录容庚的学人交往

容庚留京治学期间,结识大批良师益友,形成庞大的“朋友圈”,圈内多为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名流,亦不乏外籍学者。容庚与他们的交往方式颇有文人意趣。

民国时期的京城文人喜欢“约饭”,在饭局中交流思想、畅谈学术、评品佳作等。北平日记中留有大量中西餐馆的记录,也是当时京城繁荣的饮食文化的缩影。在众多食肆中,“谭家菜”出现频率最高。1937至1944年间,赴谭宅聚餐的记录达八十余次。“谭家菜”当时属于私房菜,原是广东南海人谭宗浚的家传菜,广受欢迎,高朋满座。容庚常与黄宾虹、周怀民、汪慎生、孙海波等圈中好友在此聚餐,茶饭之余珍赏字画、互换交易。

北平日记中容庚赴谭宅聚餐的相关记录

另外,容庚曾邀请谭宅主人谭祖任(字瑑青,谭宗浚之子)在其所藏的《迦音阁贽诗图卷》上题跋,并赠其书画。据1941年4月1日的日记载:“六时至谭宅饯行,赠谭瑑青以冯敏昌对”,由此可见两人之交往不限于饭局上的主客应酬。

1938年谭祖任为容庚藏品题跋(左)、1941年容庚赠谭祖任书法作品(右)

容庚受家学浸染,对古物收藏、书画鉴赏有浓厚兴趣。留京后,因薪金收入略有盈余,开始购藏青铜器、碑帖书画等。在容庚的师友中,亦有不少同好者,如商承祚、于省吾、马衡等。他们同去搜罗古物、相互品评切磋,经常光顾流连厂甸、琉璃厂、隆福寺书肆等地。

1932年7月28日,容庚在隶古斋购买了两张齐侯壶全形拓片,颇为高兴。当天下午到唐兰家中拜访。唐兰告知,马衡先生考证《周金文存》上所附齐侯壶全形拓片为翻刻。回家后,容庚马上对照相关版本,确认所买为翻刻本。当天的日记颇显幽默:“微他一说,余将大吃其亏,三十年老娘倒绷婴儿矣”,又提醒自己“翻刻之人事真不少,购拓本者其慎之”。

容庚买到翻刻拓片的记录(左)、容庚与于省吾同逛琉璃厂的记录(右)

1926年至1941年间,容庚受聘燕京大学,并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燕京大学成立于1916年,是由五所英美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由此容庚结交了一批外国学者,如明义士、伯希和、福开森、叶慈、鸟居龙藏、梅原末治等,他们重点研究中国或东亚历史文化。与外籍学者的交往,极大开阔了容庚的视野,促进其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化。北平日记中可以看到他们交往的细节,如1928年4月18日,容庚在明义士的陪同下购买昜兒鼎等器物,为其收藏青铜器之始。

为了研读日本学者的论文、便于与外国学者交流,容庚在1926年至1929年间曾一度学习过日文和英文,并修订《乐浪遗迹出土之漆器铭文》的译文。

容庚学习日文及与明义士通信的记录

见证容庚的治学高峰

寓京期间,容庚先后编撰出版多部学术著作,逐步走向治学高峰。北平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治学发展历程,见证这一段“高光岁月”。

容庚在学界一举成名,缘于他编著了国内第一部金文字典——《金文编》。北平日记中记录了《金文编》自1925年出版至1926年7月的结算数目,详细列出送出、卖出及余存情况。从这份清单大致可了解到《金文编》的读者群体,其中不乏当时学界“大咖”,诸如梁启超(任公)、王国维(静安)、陈垣(援庵)、马衡(叔平)、黄节(黄晦闻)、沈兼士、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还有外籍学者福开森、明义士。此外,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学校、直隶书局、景山书社等众多机构亦出资购买,由此可见《金文编》的学术价值。

《金文编》结算数目

北平日记中约有九成内容都是反映容庚日常的研究工作,如翻阅资料、草拟论文、编撰著作、校改稿件。他的多部著作,如《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秦汉金文录》《颂斋吉金图录》《商周彝器通考》的编写过程,在日记中均有体现,从这些简略的记录可以看出容庚“由字及器”的治学发展历程。

容庚校对《金文编》《燕京学报》及考古学社社刊稿件的记录

容庚编撰《商周彝器通考》的记录

随着容庚在学界影响力逐渐扩大,不少媒体对他进行采访和报道。容庚在北平日记中贴有两处《实报》的剪报,一是1940年5月26日刊登的《学人访问记·容希白》,一是1941年3月27日、28日刊登的《人物志·容希白》,采写者均是侯少君。

文章称容庚“以金石文字学闻名于海内”,介绍其早期经历及近年来在古文字、青铜器、碑刻、书画方面的著作。侯少君对容庚颇为赞许,写道:“(容庚)无论研究哪一种学术,都抱着极恳挚的态度,得而后已,是一丝也不能放松的”,“虽然他有了这么大的声誉,但他仍是粗衣淡食,外表仍是俭朴之至。这算是所谓‘锦心无华冠’了。

北平日记中容庚所贴剪报

容庚为何能有如此卓著的学术成就?答案也许能从1940年12月25日的日记中找到。他曾写下这样一段既谦虚又自信的话语:“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显然,容庚认为与别人相比自身最大的优势就是锲而不舍。诚然,这四个字,正是先生治学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终身践行的座右铭。

北平日记中容庚自我评价的记录

呈现容庚的真实风趣

不苟言笑,严肃呆板,这可能是大众对于学者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他们除了醉心学术外,也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在北平日记中,我们看到容庚生动鲜活的日常细节和充满情趣的个人爱好。他浪漫,与妻子同赏名花;他时尚,与亲友出游并爱好摄影;他爱运动,喜欢溜冰、练八段锦、骑自行车。

京中名胜古迹众多,诸如故宫、颐和园、什刹海、陶然亭、崇效寺等地,都曾经留下容庚的足迹。此外,北京历代花事繁盛,其中崇效寺牡丹、故宫太平花蜚声已久,容庚曾与妻子、亲友结伴赏花。据1932年5月8日的日记记录,他与妻子徐度伟赴崇效寺赏牡丹,并游陶然亭、中央公园。

崇效寺(左)、 容庚携妻赏牡丹的记录(右)

1932年5月28日,容庚在日记中写道:“作《颂敦考释》毕。一时半与内子及唐立庵进城,观故宫太平花。”虽然容庚的文字里并没有描绘太平花开的壮观景象,但与妻子、挚友同游,想必也是一件赏心乐事。

容庚爱好摄影。北平日记里有多处照相的记录,尤其是1925年容母邓琼宴来京小住期间,容庚多次陪同出游,并为母亲拍照留念,亦可见他对母亲的孝顺。

容庚与亲友赏太平花的记录

民国时期女游客在故宫太平花旁留影

容庚所拍摄的燕京大学

1925年容庚与母亲、三弟在北海公园留影

在北平期间,容庚也非常喜爱看电影、听戏曲。在日记中留下他与友人同看中外电影的相关记录不少于50处。观看地点多在真光电影院,那是当时北平首家按照国际流行式样建成的规模较大的电影院。

1926年5月18的日记中写道,“钟请往真光看电影《神鞭奇侠》,主角飞来伯赠参一合(盒),与母亲”。飞来伯,即美国著名电影谐星道格拉斯·范朋克(1883-1939)。容庚看电影竟然见到主角,还获赠礼物。这样的经历,在今天看来也颇令人惊喜。

容庚与飞来伯见面的记录

飞来伯

此外,容庚也喜好传统戏曲,曾观看京剧、粤剧、昆曲、评剧的表演。在北平,京剧无疑是最流行的。容庚常光顾城南游艺园看京剧,在日记中也一并留下梅兰芳、孟小冬、荀慧生、一斛珠、新艳秋、李盛藻等当时众多名家艺人的表演剧目。其中,1925年的北平日记中提到容庚观看一斛珠表演的京剧《戏凤》《翠屏山》《黛玉焚稿》《醉酒》,亦记录“往女伶一斛珠家”,表明容庚与京剧名伶亦有往来。

民国时期城南游艺园一角

容庚看京剧的记录

容庚并非只会久坐斋室,埋头苦干,他注重劳逸结合,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作为一名岭南人,平生难见飘雪,所以容庚寓京后对溜冰颇有兴趣,日记中有多次溜冰记录。容庚在他任教的燕京大学还拍摄过这样一张照片,可以看到不少人在冬日的湖面上溜冰。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容庚摄)

在北京时期,容庚最常有的锻炼就是骑自行车、练八段锦。他经常骑车走街串巷,拜访同仁及学界友人,至晚年时依旧保持着这个运动爱好。1956年4月中山大学举办第一次教育工作者田径、自行车运动大会,当时60多岁的中文系教授容庚获得八百公尺自行车比赛第一名。

容庚练习八段锦的记录

1956年4月23日《光明日报》的报道

容庚北平日记,虽言简意赅,却信息丰富,不仅展示了容庚个人的生活情趣、治学经历、师友交往,亦真实再现了民国学人群体的时代面貌和人文风范。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