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中国红
珠海市九洲中学 九年级 季茁媛
“镂金作胜传荆俗 , 翦彩为人起晋 风。”江南早春的风,拂过外婆的指尖。 朱红的纸,嘈切的剪子声,拼凑出外婆指 尖的中国红色,流淌在历史的河中。剪纸 艺术,也在外婆指间悄然绽放。
从小,我就看着外婆剪纸。她总是 戴着金丝框眼镜,低着头,双眼聚焦在手 指中间艳红的纸上。随着指尖慢慢地移 动,右手攥着的剪子也紧跟着手指滑动的 痕迹,“咔嚓”,随着清脆悦耳的一声, 纸分开得干净利落,绝没有藕断丝连的时 候。长大一点,我就仿着外婆那双稀稀疏 疏地烙上了皱纹的手,比划着学剪纸。她 的手灵活敏捷,而我却显得笨拙,剪不出 像样的形状,总是半途而废。外婆看着我 手中杂乱的纸,只眯起她慈祥的眼睛,一 次又一次耐心地示范。
一轮红日渐渐坠落下来 , 风也渐渐 变得微弱。放学回家,我迫不及待地要和 外婆分享新学的课文。踏入院子,一丝亮 光照映着玻璃窗上火红的剪纸,像是给 它上了一层美丽的釉。微风习习,纸的边 角翘起,像是一幅迎风飞舞的红绸缎。走 到桌边,果不其然,外婆又在剪纸。我靠 在外婆身边,滔滔不绝地描述着林黛玉、
王熙凤,外婆也不停手,仍然剪着,听着, 笑着,点着头。不一会,外婆抖了抖手中 的剪纸,捏起四角,展开——“这,这不 就是我所描述的情节吗?”我惊呼,柔弱 的林黛玉、泼辣的王熙凤,赫然出现在这 张四四方方的红纸片上,一颦一笑都如这 红色,如此鲜活生动。外婆又小心翼翼地 端出之前的剪纸,呵呵一笑,道出剪纸的 奥妙:“你看,这是双龙戏珠,这是百鸟 朝凤,还有很多呢!剪纸啊,不仅有历史 故事,经典人物,还常常寄托着我们老百 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然我们怎 么会在新年贴剪纸呢?......”从外婆的话 语中,我似乎懂得了剪纸的意义,渐渐感 受到剪纸带来的中华文化之韵味。
那个晚上,橙黄的灯光下,外婆边 剪边讲,我边听边学,竟发现自己的手灵 巧了许多。桌上堆攒的红纸汇成一股红流, 慢慢沁入我的心中,似静水流深的女子, 又如朝气蓬勃的少年,令我热血沸腾。
一天,我又在和外婆剪纸,熟能生 巧,我已经可以跟上外婆的节奏,剪出人 物了。面前的电视,播放着非遗宣传片, 播着播着,屏幕上出现了一抹熟悉的红。 一同出现的,是一位剪纸传承人——陈凤莲。幕前,圆桌,方凳。十二生肖的剪纸 躺在木桌上,线条分明,艳红似火。龆龀 小童,豆蔻舞勺,甚至许多成年人,都围 在陈姨的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手 中的剪刀一开一合,摹着陈姨的手一挪, 一剪,“咔嚓咔嚓”,在红通通的纸间辗 转、穿梭。陈姨站起,俯身,她纤细的双 手包裹着孩子们的小手,就像外婆握着我 的手那样,一步步地教,学生一步步地学。 我看得出神,发觉陈姨的身上有外婆年轻 时的影子。这不就是传承?剪纸,从没停 滞在一代人身上。外婆,陈姨,都在用自 己的行动诠释、传承着民俗艺术剪纸,这 一抹中国红通过她们的指间,流淌到了下 一代的文化血脉中。
看看手上的红纸,我拿起剪刀,再次学着身旁外婆的样子剪了起来。历史 人物、文学名著、生活片段,在我的脑 海中如同电影胶片一般一一掠过。纸上 的红,从外婆那双苍老的手中晕染开来, 沿着手中的剪刀,蔓延到了我稚嫩的指 尖,红得如此耀眼,红得如此蓬勃。千百 年来的传承,何尝不是这样呢?不只是 我,不只是陈姨的学生,青年一代,都 应该让剪纸的红继续在中国流动。如此, 剪纸艺术,这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 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春风里,两双手,两把剪刀,有一 股中国红,在我们的指尖,流动。
指导老师:黄少芬
专家点评:
在众多获奖作文中,我比较喜欢这篇。主要还是因为作者不说大 话、套话,而是说家常话,写家常事。小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剪 纸艺术与外婆如在眼前,这一定是小作者用心观察,用情体验的结果。 “中国的颜色”是个大命题,越是面对大命题,越要从生活的细微处入 手,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篇作文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格外出彩。
王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