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工》作者谈中国高考:“我从未见过像他们这样努力的学生”

2014年—2017年,大约有120名学生参加了课程,他们都写了日记,书里使用了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内容。

她很爱自己的故乡,但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同时,她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属于北京。

传统的“知识”是什么,就人文而言,是精益求精、照本宣科;就科学而言,是应试教育、权威理论。但我认为,还存在一种“世俗的知识”,也就是生活体验和日常文化。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9年7月17日,河北沧州某村,一名高考考生获得了601分的成绩,其父亲拉起了喜庆的红条幅。 (视觉中国/图)

升入高中后,我们学校每个人都很优秀,你除了加倍努力,别无选择。在高中,成绩好的学生有两种类型——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高分的“学霸”,以及极其聪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功的“学神”。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很喜欢聪明的“学神”,而对一次又一次问问题的学生很不耐烦。作为一个“学霸”,我会努力表现得很聪明,而不是通过悬梁刺股的刻苦学习获得高分。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学生的一段日记,来自2019年出版的《Being Modern in China》(在中国实现现代性)一书,作者是因著作《学做工》享誉世界的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

《学做工》的简体中文版出版不久后,2014年,保罗·威利斯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任教,也开始了他对中国学生为期三年的田野观察。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得越多,保罗·威利斯愈是困惑。他察觉到正在发生的文化变化和个体挣扎,他也因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对现代性(modernity)所抱有的积极态度而惊讶。课堂上,“高考精英”们回忆和反思自己的高考生涯,成为他理解中国教育制度与现代性关系的民族志材料。

距离《学做工》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了。那是1970年代,保罗·威利斯通过展示英国“汉默镇”12个男孩从毕业到工作的生活经历,试图回答:为什么工人阶级的子弟仍是工人。他最终得出结论,工人子弟并非天生蠢笨或不努力,而是他们主动选择“子承父业”。由于能融入主流精英社会的机会有限,他们为了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主动选择了走上父辈的老路,发展出一套对抗权威和主流文化的“反文化”。

《学做工》,2013年3月出版,译林出版社。 (资料图/图)

2019年这本探讨中国教育制度与现代性的书则诞生于偶然。起初,保罗·威利斯只是要求北师大的学生们在课前写下对经典民族志文献的心得体悟,然而,他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遥远
回复

遥远

2022-02-08

大概就是高考这个独木桥还有跨越阶层的能力,可能功能不如以前强大但仍然有机会,虽然有许多人批评贬低高考但目前没有更公平的方法和制度,这也是许多人让孩子出国镀金的原因之一,中国的高考竞争压力太大世界罕见。

关外刀客
回复

关外刀客

2021-08-07

做为一个上升的通道,高考有其重要意义,别人不知道,我在求学的几个高光时刻已经深刻在记忆中,成为日后生活工作中支撑自己的重要力量源泉,这应该也算是高考的附属价值吧。

136****9825
回复

136****9825

2021-08-05

无论如何,我们不要再把高考作为唯一的上升通道去可以宣染了,除了要培养一部分顶层人才之外,高考,应该成为国民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和有素养的劳动者教育,不是出人头地的入场券。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提升,大量的三四线中小城市,需要太多的有基础通识,又有一定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是大学里出来的眼高手低的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许更适应需要。人工费将来是最大的成本,意味着实际操作的劳动者,必将越来越高工资,不管是高技术的操作者,还是相对简单的工匠型人才,会越来越值钱。

陈软软
回复

陈软软

2021-08-04

有意思的田野研究,文化旅程也是人的蜕变之旅,即便依赖制度化的传统教育,也离不开世俗教育,现代教育本就是多元化的,只是比例的多少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1-08-04

承载价值(个人和社会)的坚韧努力和奋斗的生活体验才具有了价值留存。不好意思,有点“绕”,但这就是普通个体的生活,构筑人们/学者看得到、想一点和留一点的社会,长远一点形成社会阶层流动和“现代性”社会整体。

飞雪
回复

飞雪

2021-08-03

13年的中国,21年的中国,这短短的几年是中国风云变幻最快的时代。我周围无数的农村孩子通过努力,一个个在大城市里扎根立足,他们更加的勤奋努力,对生活有一种老农式的拼搏与努力,很少抱怨,对消费主义也很谨慎。城市,读的学校,专业的不同,结局各种。我也见过了无数富裕家庭的孩子早早开公司,叱咤风云。这是一个流动的时代,这是一个靠努力能改变命运的时代。我喜欢这样的时代。

138****8173
回复

138****8173

2021-08-03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仅此,不容易走得很远。还须学校里的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文。好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