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碳中和 | 阿里巴巴李俊平:用云技术助力企业与行业脱碳

关于云技术与碳减排的讨论,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与日俱增,在李俊平看来,实现双碳目标需坚持技术创新道路,要将云技术作为碳减排事业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李俊平的衬衫上,别着一枚写着零碳云的徽章。

零、碳、云,三个字本身各有含义,但在李俊平的描述中,又增添了新的意味:零是承诺,碳是对象,云是手段。

2020年922日,3060目标被明确提出。20213月,“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此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均积极开启响应减排工作的研究与规划、行动。

2021年528日,阿里云发布零碳云计划:推动自身节能减排,输出数字减碳能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科研发展部部长,李俊平是“云技术”的“忠实粉丝”,对于“零碳云”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

“云经历了最初的争议到现在技术逐步成熟”,在李俊平看来,“云可以说是未来实现低碳的重要技术基础设施。”

究竟什么是零碳云?在3060目标中,云技术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理解技术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

内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减排目标

“低碳、零碳、碳达峰、碳中和……”这些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2021年高频地走进公众生活,成为讨论的热词。

各行各业都积极开启响应减排工作的研究规划。钢铁、石油、化工等传统高耗能企业响应尤为迅速。

而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增长66%,碳排放将达到1.63亿吨。

与数据中心紧紧相连的是一家家互联网科技企业,阿里巴巴便在其中。李俊平日常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便是阿里巴巴的“碳中和”相关问题。

2021年发布的《绿色云端2021:中国互联网云服务企业可再生能源表现排行榜》报告中提到:“虽然目前有多家企业初步表达了对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意向,但并未制定具体的碳中和目标时间线以及行动计划。”

在此背景下,阿里云于2021528日发布零碳云计划。

李俊平介绍:“首先从零碳云的名字就能体现,云作为代表新技术的一个领域,希望它本身能够低碳化和零碳化,未来能够实现碳中和,所以第一份工作是我们自身的减排能够做到位。”

虽然数据中心的减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能耗的企业减排,但是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9亿千瓦时,约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碳排放达到9,855万吨。

阿里巴巴践行着数据中心自身的减排。

“数据中心解决好之后,其他类似行政办公、园区管理等碳排方面,也会尽力减少。”

扫描二维码,智能识别关灯,人走关空调,无纸化办公……

“我们有量化考核,一般公司考核是KPI,但是我们会有公益时的要求,一年要求至少三小时,在日常办公中大家早已形成低碳意识,所以普遍会超时超量完成。”李俊平的一位同事说道。

中环:数字技术助力平台企业、行业脱碳

第一步是内部减排,内部减排解决后,便是利用云建构数字减碳能力。

李俊平认为,云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是一个天然的载体,本身能够支持各行各业,变成一种相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比较低碳的方式,支持行业本身的减排行为,以一种先进的技术方式去推动整个行业,尤其是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的减碳工作”。

这是云在碳减排方面的第二层意义,数字减排能力。

数字减排的提出也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李俊平及其团队之前就对相关议题有所关注与实验。

早在三年前,李俊平和阿里巴巴科技部门讨论过相关议题,当时的主题为“科技支持可持续发展”。

“之前的这个话题它可能没有直接落到碳上面,但我们是一直有很深入的探讨和推进的,”李俊平表示,“最近国家把它确定为国家战略行动,于是我们可以把其他相关经验,快速收回到主线上,形成行动计划。”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在此之前也有过不少实践经验积淀。

“我们在内部做了很好的梳理,发现过去很多项目,甚至包括一些标杆项目,已经进入到该领域,只是当时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大主题”,李俊平举例介绍:比如曾经有一些项目支持地方政府对节能和排污的管控管理;在交通领域利用数字技术对交通进行优化;疫情期间,钉钉的在线会议、在线办公以及浙江“最多跑一次”等等。

在李俊平看来,阿里巴巴很多项目已经在该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些实践本身对于双碳目标行动提供好的支撑,而今年发布的零碳云行动计划,希望能够更加体系化地推动工作。

进一步来说,李俊平认为目前阿里巴巴在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探索,也包括了绿色技术创新。

“这种前沿技术的效果可能会是决定性的和颠覆性的,一些新的方向比如碳捕捉、海洋碳汇技术等技术。”李俊平表示,“我们希望把这些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的能力,和目前在双碳领域比较先进的技术布局结合起来,希望用技术推动研发。”

在李俊平看来,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意义是巨大的。

他以海洋碳汇技术为例:目前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概90多亿吨,加上各种温室气体能到140亿或150亿吨,而海洋固碳是万亿吨级,比如说像珊瑚海藻等很多的生物体,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下来,最后通过各种方式沉淀在海里,这是很大的固碳行动。

关于阿里巴巴在碳方面的更大布局,李俊平介绍,“我们现在要利用数字化能力做好‘减碳三环’,自身节能减排的内环,推动生态企业脱碳减排的中环,公众绿色低碳消费的外环,都不能落下。以前‘6·18’‘双11’,我们的技术力量,主要保障商业价值平顺实现,现在要更好地推动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实现。”

外环:个人与企业延伸更远的减碳

高中毕业的李俊平离开南方来到北京上大学,当时被雾霾来了个下马威。对李俊平来说,这不见得是坏事,反倒因此在环保意识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南方植树的意识相对较弱,到了北京之后,从大学到工作,我参加了很多次植树造林的活动”,提到自己的低碳经历,李俊平打趣说道:“通过像蚂蚁森林和钉钉的方式,我也种了两棵树,物理的人和数字世界的人都在参与这件事情。”

“我一直对云感兴趣,从20143月份加入阿里巴巴到今天,我一直在云相关的工作板块”,李俊平回忆起2014年前后对于云的争议,而这与今天的一个讨论有着类似的状况: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坚持技术的道路吗?

好在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达成了一定共识。李俊平表示,“双碳目标呈现环环相扣的特点,每个环节都是动态的,而且设计的参数和对象非常复杂,对于算力、算法、自动化和智能化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要实现双碳目标,没有比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是很难完成的。”

李俊平认为,随着双碳目标变成一个国家级战略行动,其对整个结果、考核和执行有了更高要求。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也需要更高效率和更具确定性的方式推进。

“所以我们坚持商业的手法,公益的心态。”李俊平总结道。

关于商业手法,李俊平解释,“事实上碳排放还有其他的大量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碳排问题、管理的优化以及未来一些可能的减碳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会以偏工业形式去推进,是希望能够以商业交付的形式达成结果。”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也会提供一定的公益支持。

“对于这种中小企业、公众,我们也会启动一些公益项目,”李俊平透露,“未来可能在阿里云上也会有类似蚂蚁森林的公益项目产生的。”

互联网科技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阿里巴巴用自己的云技术建构低碳的重要基础设施,云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零碳云计划的重要利器;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数字化与低碳的新引擎。

李俊平承诺,“我想我们一定能够做到一些独特创新和引领性的尝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