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碳中和 | 施耐德电气尹正:数字化是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最佳“武器”

2021年施耐德电气发布了新的可持续发展五年规划,将加速实现公司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的脱碳计划:2025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2040年实现上下游供应链碳中和。这项富有雄心的计划得益于施耐德电气在能源效率管理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长期积累。

碳中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传统能源供给结构的调整,也要求处在能源消费端的各个产业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数字化是促进实现碳中和的最佳武器”,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尹正认为,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和能源效率,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电气化和新能源使用。

在过往的实践中,施耐德电气为楼宇、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等高耗能领域的客户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化技术的节能减排效益在这些案例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融合,我们帮助大量客户开启了低碳转型”。

2021年施耐德电气发布了新的可持续发展五年规划,加速其可持续发展进程,推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实现:到2025年实现公司运营层面碳中和,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运营层面净零碳排放。为此,施耐德电气将开展多项行动,而“借力数字化技术”将贯穿始终。

制定脱碳路线图

南方周末:施耐德电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尹正: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施耐德电气的战略核心,已融入了业务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施耐德电气做了大量的工作。考虑到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施耐德电气认为清洁电气化和数字化的融合是实现减碳的最佳路径。为此,我们一方面大力使用清洁电力和新能源,目前施耐德电气全球80%的电力消耗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未来这一比例将达到100%。在中国,我们已有15家工厂部署了太阳能光伏系统,从2017年至今共计发电约18000兆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近12000吨。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数字化提高能效。过去三年,通过数字化技术,施耐德电气中国工厂单位能耗降低了12.4%。到目前为止,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有23家工厂,其中13家工厂为工信部认定的绿色工厂,占比已经达到中国工厂的57%

其次,在自身经验基础上,施耐德电气带动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起迈向碳中和。在赋能伙伴方面,通过打造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利用供应商培训等措施,推动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实现绿色发展。过去三年,施耐德电气帮助供应商减少了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计划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运营层面净零碳排放。在赋能客户方面,施耐德电气基于自身在能源管理和数字化方面的长期积累,利用绿色数字化的产品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包括楼宇、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等能耗较高的行业客户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成功帮助客户减少了1.34亿吨碳排放,计划到2025年达到8亿吨。

南方周末:施耐德电气承诺公司运营层面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为此公司将开展哪些工作?

尹正:碳中和目标将被分解到设计生产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设计与生产方面,我们计划到2025年,产品中绿色材料的使用量增加至50%;一次和二次包装中100%不含一次性塑料,并使用可回收纸板。在能源使用方面,我们的工厂正在陆续安装太阳能设备和微电网,未来,将在公司运营的所有环节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效率方面,从2021年起,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自身工厂的能源效率再提升15%,并实现能耗节约每三年提升10%的承诺。为了保证持续的投入,我们还希望塑造可持续的理念文化,将可持续发展真正融入企业价值观,推动全员参与,确保目标实现。

南方周末:为达成2040年实现上下游全面碳中和的目标,施耐德电气会为供应商提供哪些支持?

尹正:建立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施耐德电气已经启动了针对自身供应链的“零碳计划”,阶段性目标是,到2025年,帮助前1000位供应商减少50%运营产生的碳排放,最终在204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为此,我们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供应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绿色转型。

首先,我们将强化第三方供应商评估,对关键供应商实行准入机制,进行绿色采购。其次,我们将深化对供应商的绿色培训,为他们提供碳足迹分析和碳轨迹定义等技术培训和脱碳解决方案,帮助其建立减碳能力。此外,我们还会邀请供应商参观施耐德电气的设施设备,比如参观绿色工厂、智慧物流中心和智慧办公室等,并举办减碳相关的研讨会,为大量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减排的建议和支持。

助力数字化转型

南方周末:施耐德电气近年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尹正:数字化技术不仅能促进产业电气化和新能源使用,提高生产和能源使用效率,并且能够帮助制造业实现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和工业填埋。施耐德电气以OT(运营技术)融合IT(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能力,为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业等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早在2006年,施耐德电气就发布了第一代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经过多年优化与升级,2017年施耐德电气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包含软硬件和数字化服务能力的EcoStruxure数字化架构与平台,并将其作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架构。如今,EcoStruxure已经部署在全球超过50万个站点,拥有65万家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驱动3000个应用程序和200多万台设备资产实现了互联互通。

施耐德电气在全球41个国家完成的230个项目当中,证实了数字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效益:帮助客户碳足迹实现了最高50%、平均20%的优化;在节能降耗方面,实现了最高85%、平均24%的优化。

南方周末:在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尹正: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刀尖向内”的革命。在帮助很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技术。技术只是工具,难点在于组织和个人如何最大化发挥数字化技术的力量。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我们也将其称为企业需要跨越的“三座大山”:

第一,观念的挑战。当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数字化带来的改变就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这就需要全员具备数字化变革意识。如果认为转型是领导的事情,或者IT部门的事情,那就无法推行。

第二,组织和管理的挑战。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垂直化的,条线割裂严重、等级森严,此外大量企业仍采用KPI管理模式。而数字化时代提出了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打破层级边界,构建一个扁平化的敏捷组织,以客户为中心,灵活快速地响应需求,并快速孵化新业务。

第三,人才的挑战。单一领域的专才将难以胜任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数字时代需要的是横跨多领域、学习能力更强、懂得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了宽阔的专业知识谱系,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跨界融合的人才,才是数字化所需人才。

迎接碳中和机遇

南方周末:中国政府提出的“3060”目标对施耐德电气是否意味着更大的机遇?

尹正:中国已提出“3060”双碳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选题。这与施耐德电气正在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不谋而合,无疑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来看,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基本上来自工业、交通、楼宇及IT产业,这些高耗能领域的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而这些关键领域正是施耐德电气长期深耕的行业。我们积累了大量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的实践经验,通过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融合,已经成功帮助大量客户开启了低碳转型,比如施耐德电气为太古地产近200万平方米的6大商业综合体项目提供了数字化能效方案,太古地产取得社会价值的同时,每年产生近1000万元的能效收益。

我们认为数字化是实现碳中和的最佳武器。未来,施耐德电气将利用强大的本土生态圈能力,把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绿色创新技术与深耕各行业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持续赋能价值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用户及社会大众,共同推动减碳降碳,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南方周末:你对企业开展碳中和实践有哪些建议?

尹正:碳中和是系统工程,目标、经验、技术、生态一个都不能少。对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在树立目标的基础上,找对伙伴,用对工具,找对方法。

理念先行,树立目标。企业转型最先面临的挑战是观念,企业要正确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不是成本,而是投资,能获得经济、社会等多重收益。在改变理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

找对帮手,伙伴赋能。对很多企业来说,碳中和是新事物,企业自身能力有限,需要进行广泛的外部协作,包括政策、产业链、技术、第三方服务等。而好的伙伴需具备数字化能力、可持续经验和庞大生态圈,能为企业提供复合型的支持。

用对工具,借力技术。技术进步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包括储能、碳捕捉、数字化技术等。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数字化技术是当前实现碳中和的最佳武器,例如通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领域,可以极大提高效率,从而促进节能减排。

找对方法,融入业务。从企业内部来说,减碳涉及设计、制造、运输、回收等各个环节;从外部来说,涉及供应链的管理和配合,对外对内减碳都是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并融入业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并获得收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