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手电筒接生”:暴雨断电,郑州医院的24小时自救

没有电的产房里,只能靠三四个人“打着手电筒接生”,好在一切顺利,“昨天晚上我们产二病区生了七个宝宝,比平时还多。”经历了一晚上的忙乱,一位医护工作者在朋友圈写道:“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

曹月月的妈妈去医院探望病人,没想到当晚在医院坐了一夜板凳,回忆起来“可害怕了,感觉(像)地震一样,黑咕隆咚的,热倒不热,就是害怕”。

24小时断电背后,是医疗机构选址的警示:不仅要交通方便、地质构造稳定,还需考虑地势和建筑设计。

责任编辑:汪韬

“我妈回来了。”

2021721日下午3点半,在整座城市的焦急等待中,受灾严重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出行逐渐恢复,曹月月也终于盼回了母亲。

7月21日下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出行逐渐恢复。 (受访者供图/图)

一天前,20日下午,曹妈妈去医院1号楼的7层病房看望曹月月的三姨,三姨刚刚做完静脉曲张手术。晚上839分,曹月月收到妈妈借用三姨手机发来的微信语音消息:“回不去,不回去了,一楼都淹了,医院全部停电了。”

之后,曹月月就再也没联系上妈妈。这所河南省最大的三甲医院,由于规模大、接诊患者人数多,也被网友称为“宇宙第一医院”。河医院区是老院址,紧邻金水河,在20日下午,遭遇历史极值的大雨后,全院断电。

据曹月月向南方周末记者转述,妈妈当晚在医院坐了一夜板凳,回忆起来,“可害怕了,感觉(像)地震一样,黑咕隆咚的,热倒不热,就是害怕”。

暴雨的侵袭往往伴随着断电,如果室内的电源没有切断又遭水浸泡,很容易发生短路和放电事故。在这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暴雨中,人工供氧、打着手电接生新生命……手术室和病房里上演着救人和自救。

不可忽略的是,24小时断电背后,是医疗机构选址的警示:不仅要交通方便、地质构造稳定,还需考虑地势和建筑设计。

2021年7月22日,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医院区的地下车库还有积水,救护车等车辆现都停放在首层地面层。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图)

短信报平安

失联是从720日晚开始的。经过一天的使用,大部分智能手机的电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东方
回复

东方

2021-07-23

因为每次灾难都是流血牺牲的代价,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为妙,因为我觉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投胎做人了。

长衫赵子龙
回复

长衫赵子龙

2021-07-22

感谢南周的报道,谢谢!

Pearl
回复

Pearl

2021-07-22

医院不该没有应急照明设备,尤其手术区域

不如
回复

不如

2021-07-22

马医院区位不能只考虑抗灾,得回到救人服务本身方便,如果光为了防范千年一遇的洪水选址,那平时正常行使职能岂不是麻烦

邪流丸
回复

邪流丸

2021-07-22

防火规范响当当。防水规范不见章!